6月26日,李在明一下子搞了兩件大事:對華征稅21.62%,還把兩個中國留學生給抓了。
就在前一天,他還拒絕參加北約峰會,擺出一副"獨立外交"的架勢。一天工夫的急轉彎,把所有人都整懵了。
李在明咋就變臉這么快?這里頭到底藏著啥樣的小算盤?
作者-水
這張臉變得也太快了
上任才22天,李在明就翻臉了。這位曾經在綜藝節目里和老婆秀恩愛的"接地氣大叔",眨眼間就變成了對華強硬的政治鐵腕。
還記得競選時他是怎么說的嗎?批評前任尹錫悅把中韓關系搞到了"最糟糕的狀態",信誓旦旦要"穩定管理"雙邊關系。那會兒多少人覺得這老頭挺靠譜,畢竟出身貧苦,小學畢業就打工受傷致殘,后來自學成才當上律師。這樣的草根逆襲故事,誰不愛聽?
可李在明這次的表演,堪稱教科書級別的"川劇變臉"。6月25日還在拒絕北約峰會,展示所謂的"獨立外交"姿態。
第二天一早,韓國貿易委員會就宣布對中國不銹鋼厚板征收21.62%的反傾銷稅,期限整整五年。
更狠的是同一天,釜山警方以"間諜罪"的名義,把兩名中國留學生給銬走了。罪名是用無人機拍攝軍事設施和美軍航母。
這種操作,讓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指揮這場"雙管齊下"的政治秀。
時間節點卡得這么精準,前后態度反差這么大,李在明到底想證明什么?是要告訴美國"我很聽話",還是要向國內保守派表忠心?
這種前后不一的表現,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位韓國新總統的真實面目。
被逼到墻角的選擇
說白了,李在明這么急著表態,是被逼出來的。美國那邊不干了,國內保守派也不是吃素的,夾在中間的他,日子可不好過。
先說美國這邊的壓力,哈德遜研究所的帕特里克·克羅寧,那可是美國對韓政策的風向標人物,直接點名要求李在明"在經濟上與中國保持距離,幫助美國重建工業"。這話說得夠直白的,就差沒說"你得聽我的話"了。
更要命的是,特朗普政府明確表態,7月起如果關稅談判談不攏,韓國汽車、鋼鐵等商品的關稅稅率就要恢復到25%。
這對韓國經濟來說,簡直是當頭一棒。2025年韓國GDP增長預期已經下調到可憐的0.8%,再來這么一下,經濟可真要"趴窩"了。
國內的麻煩也不小,雖然李在明贏了選舉,但對手金文洙可不是省油的燈,拿到超過40%的選票,被稱為"保守派共主"。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在議會、媒體、地方政府,到處都有人盯著他,隨時準備給他挑毛病。
保守派最愛用的一招,就是給他貼"親華"標簽。只要李在明對中國稍微客氣一點,馬上就有人跳出來說他"軟弱"、"投降"。在這種政治環境下,李在明想要推行任何政策,都得先過保守派這一關。
正是這些內外夾擊的壓力,把李在明逼到了墻角。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用對華強硬來堵住所有人的嘴。這招雖然有點急功近利,但確實能在短時間內穩住陣腳。
人們在韓國首爾國會外觀看韓國總統李在明的宣誓就職儀式
利益賬本的精明計算
李在明可不是那種頭腦簡單的政客,這波操作背后,有著精明的利益計算。表面上看是對華強硬,實際上是在多重博弈中尋找最優解。
首先,中韓2024年貿易額高達3280億美元,韓國100%的硫酸鈷、82.3%的氫氧化鋰都從中國進口。這些數字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完全脫鉤根本不現實。所以李在明玩的是"有限強硬",征稅歸征稅,但并沒有全面撕破臉。
你看韓國商務部的聲明,在宣布征稅的同時,還特意留了"繼續對話和合作"的尾巴。
再看國內政治賬,李在明上臺后推出"公正增長"口號,要向大財閥開刀,對超級富人征重稅。這個政策聽起來很正義,但財閥們可不會坐以待斃。三星、LG這些大企業,哪個不是韓國經濟的頂梁柱?得罪了他們,后果可想而知。
在這種情況下,對華強硬就成了轉移注意力的好辦法。讓民眾把焦點放在外交上,暫時忘記國內的經濟矛盾。這招雖然有點"聲東擊西"的意思,但確實能為內政改革爭取時間。
還有一個更深層的考慮,就是為未來留后路。中韓關系再怎么緊張,也不可能永遠僵持下去。李在明現在表現得強硬一點,等風頭過去了,再慢慢修復關系,反而能顯示自己的"政治智慧"。
這就是政治的藝術:在有限的選擇中,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那一個。李在明這次的選擇,雖然冒險,但確實符合他當前的政治需要。
這步棋能走多遠
表面的強硬背后,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李在明這步棋到底能走多遠,還得看他能不能在各種壓力中找到平衡點。
從短期看,對華強硬確實給李在明帶來了一些政治紅利。國內保守派暫時閉嘴了,美國那邊也給了點好臉色。但這種策略的可持續性是個大問題。
中國不會永遠忍氣吞聲,一旦開始反擊,韓國經濟可就要遭殃了。
中韓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是說斷就能斷的。韓國電子、汽車、化工等支柱產業,哪一個都離不開中國市場和原材料。如果中國真的下狠手搞報復性措施,韓國的損失會比征收反傾銷稅的收益大得多。
更麻煩的是,這種做法開了個不好的先例。以后每次遇到內政困難,是不是都要拿中韓關系開刀?這種透支外交資源的做法,最終只會讓韓國的戰略空間越來越小。
李在明現在面臨的,其實是一個經典的政治難題: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他的競選口號是"實用外交",但現實逼著他不得不做出一些"不實用"的選擇。
李在明這次的政治賭博,到底是明智之舉還是飲鴆止渴,歷史會給出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當今這個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任何政治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韓國財閥之一——三星集團會長李在镕
結語
說到底,李在明的"真面目"可能不是什么大奸大惡,而是政治這個游戲的殘酷現實。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每個政治家上臺后都得面對這道選擇題:是堅持初心還是向現實低頭?
也許我們不應該太苛責李在明的"變臉",畢竟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上,小國領導人的選擇空間本來就有限。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在這種國際秩序下,還有沒有真正的"獨立外交"可言?
你覺得李在明是被環境改變了,還是只是摘下了面具?在你看來,政治家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哪個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