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謝昭】盡管五角大樓近日提交了超過1萬億美元的創紀錄軍費預算,但美國媒體發現,包括海軍F/A-XX第六代戰斗機、“星座”級護衛艦以及高超音速導彈在內的多項美軍重點武器項目依然沒有得到足夠撥款,顯示它們前途未卜。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中國專家表示,盡管美國軍費連創新高,但五角大樓多個重點項目依然難以維系,證明美軍研制新武器的難題顯然不是僅靠“有錢”就能解決的。
F/A-XX被“凍結”
美國海軍學會網站6月27日稱,美國海軍下一代艦載戰斗機F/A-XX的命運仍不明朗,特朗普政府尚未決定是否推進這種海軍版本第六代艦載戰斗機研制計劃。在美國海軍2026財年預算中,F/A-XX項目僅獲得7400萬美元的研制費用,相比之下,美國空軍第六代F-47戰斗機項目的撥款為35億美元。一名五角大樓高級官員在預算簡報會上表示,目前美國海軍F/A-XX項目將“維持最低限度的開發資金”,以保持利用F-47技術成果的能力,同時避免過度浪費軍事工業基礎資源。
美國海軍F/A-XX戰斗機概念圖
美國“動力”網站“戰區”頻道6月30日稱,五角大樓高級官員透露,之所以放棄同步推進美國海空軍兩種第六代戰斗機,“是因為我們相信,當前美國工業基礎只能支持一個項目的快速發展,而總統提出的要求是全力以赴開發F-47,并把這個項目做好。”報道稱,預算文件顯示,為保證F-47項目的全力推進,五角大樓已經將5億美元的預算從F/A-XX項目轉給F-47項目。
報道稱,F-47和F/A-XX項目分別是美國空軍與海軍的第六代戰斗機項目。按照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要求,由波音公司研制的F-47將在2028年年底首飛,剩余時間非常緊迫。美媒提到,雖然F-47的部分成熟技術可以用于F/A-XX項目中,但由于美國海空軍對于未來戰斗機的任務需求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很難用同一種戰斗機滿足雙方的需求,這意味著美國海軍不太可能選擇F-47的艦載版本。例如美軍現役F-35系列隱形戰斗機雖然在名義上實現海軍和空軍共用,但其實海軍艦載版F-35C與空軍版F-35A只有約20%的零件通用,完全沒有達到“技術共享節省成本”的效果。
報道稱,美國軍方在規劃任何潛在的印太區域沖突時,核心考慮因素是戰斗機的航程,因此F-47和F/A-XX項目都對航程提出了特別要求。面對F/A-XX戰斗機項目被“凍結”的現實,美國海軍只能對現有的F-35C“挖掘潛力”。為了應對在太平洋方向的作戰需求,五角大樓在2026財年預算中專門撥款用于研制F-35系列戰斗機配套的隱形外部燃料箱。但仍有反對者認為,相比西太平洋上有限的少數陸地機場,能夠在遼闊海域高速機動的超級航母生存性更好,因此五角大樓應該將發展重心從美國空軍的F-47轉向海軍的F/A-XX項目。
懸而未決的高超音速導彈
美國“防務一號”網站6月30日稱,開發高超音速導彈被認為是美軍的首要任務,五角大樓2026財年為不同發展階段的多個高超音速導彈項目提供超過39億美元撥款。其中最意外的是美國空軍在2026財年預算中為AGM-183A“空射快速反應武器”(ARRW)項目撥款3.871億美元,標志著這種原本已下馬的高超音速導彈再獲新生。但美媒提到,該導彈在試射中屢次失敗的糟糕表現,意味著它的最終命運依然懸而未決。
美國空軍AGM-183A高超音速導彈
報道稱,AGM-183A屬于助推-滑翔類高超音速導彈,只能由B-52戰略轟炸機這樣的大型空中平臺攜帶,發射后第一級助推器將乘波體戰斗部送入高空后分離,戰斗部能夠以5馬赫或更快的速度飛行,并在飛行過程中進行機動。美國空軍為這種高超音速武器花費了約14億美元的研發資金。但該導彈在研制期間出現了一系列挫折,多次發射失敗,導致美國空軍在2024年叫停該項目,在2025財年預算中也沒有劃撥任何采購資金,外界普遍認為該項目已經下馬。
報道稱,美國空軍在2026財年預算中列入AGM-183A的采購費用,標志著這種高超音速武器從陷入困境的開發和測試階段過渡到正式采購和生產,但相比之下,其相關費用遠遠低于美國空軍另一種高超音速武器——高超音速攻擊巡航導彈(HACM)獲得的8.028億美元。有分析認為,HACM體積較小,可以由戰斗機攜帶,因此在使用方面更為靈活。但這種高超音速導彈采用難度更高的火箭助推+吸氣式超燃沖壓發動機的技術路線,目前仍處于早期測試階段,何時能夠服役還是未知數。因此美國空軍決定少量采購此前表現不佳的AGM-183A,很可能只是為了填補HACM服役前的戰力空白。
“星座”級護衛艦被取消?
美國海軍學會網站還注意到,美國海軍的2026財年預算中沒有提及新一代“星座”級護衛艦,這讓外界懷疑美國海軍是否還會繼續推進這種麻煩不斷的新型戰艦。
報道稱,“星座”級護衛艦面臨一長串挑戰。由于此前瀕海戰斗艦項目的失敗,美國海軍迫切需要補充一種相對廉價的輕型主力水面作戰艦艇,改變只能由昂貴的“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打雜”的局面。美國海軍在2020年選擇以法國和意大利設計的歐洲多任務護衛艦為藍本,通過“快速和低風險的改造”,確保“星座”級護衛艦能夠盡快服役。但美國國會下屬的政府責任署調查報告發現,“星座”級護衛艦進度嚴重拖延,已經比原計劃晚了3年,連整體設計都沒有完成,成本也快速上漲。更糟糕的是,“星座”級護衛艦的排水量比最初設計增加了759噸,超標近13%。“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控制,將減少未來升級的潛力,并可能影響性能。”報告稱,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造船廠基礎設施和人力不足,同時美國海軍在建造過程中不斷修改設計、提出新要求,“如今它與歐洲多任務護衛艦幾乎沒有共同之處”。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中國專家表示,美國國防工業當前面臨的問題已經不是光靠撥款就能解決,而是出現了從研發生產體制到基礎設施的系統性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