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足跡遍布超20個區縣,調研農戶超500戶,帶動2000余名村民增收......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稻魚興農”大學生團隊在600畝試驗田中實現“百斤魚、千斤稻、萬元錢”的經濟生態雙贏。
他們研發的丘陵地區稻魚綜合種養模式,憑借“一田雙收、生態循環”的創新實踐,成功入選第五屆“全球減貧”最佳案例,成為重慶唯一獲此殊榮的院校項目,更將“零農藥、零化肥”的生態種養標準推廣至斯里蘭卡,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中國青年的“三峽方案”。
項目負責人張福燁正在診斷稻苗
“稻魚興農”團隊由學生張福燁創建,他結合高校所學與國家農民合作社實踐,為丘陵地區量身定制了“田間工程方案+智慧漁業監控”雙輪驅動的稻魚共生模式。團隊成員來自水產養殖、市場營銷、人工智能、建筑設計等多個專業。
在調研初期,他們也曾因技術瓶頸感到迷茫,但最終靠著一次次實地驗證、不斷迭代方案,摸索出了“稻魚興農—丘陵地區稻魚生態種養”的科學方法。
丘陵地區土地破碎、水系復雜,傳統稻魚養殖面臨存活率低、施工成本高、成品無保障等難題。團隊引入新技術,完成谷花魚五代選育,魚苗成活率從不足70%提升至80.7%。同時,團隊研發底排水裝置與田間清淤設備,搭建“智慧漁業監控平臺”,實現蟲情監測、氣象感知、遠程管理,“一田雙收”更安全高效。團隊在丘陵地區構建了標準化田間施工體系、幫農戶設計溝渠、引入“保底價機制”等,在實現增收的同時也保障了銷售。
稻魚興農團隊成員
為了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農民聽得懂的語言,團隊拍攝了42節“田間微課”,結合實踐經驗,講授投餌方法、水質觀察、魚病預警等內容,讓技術真正落地。
團隊曾多次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等賽事中斬獲金銀獎項。目前,“稻魚興農團隊”已申請受理實用新型專利5項,包括“稻魚種養的底排水裝置”“清淤裝置”等。團隊還與斯里蘭卡農業部、水稻研究與發展所深入合作,分批派遣服務團開展7次教學培訓與科技幫扶,并在科倫坡建立監測基地。
上游新聞記者 宋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