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日本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8%。基本上學生只要正常畢業,就能找到工作。而且不是什么工作都行的將就,而是平均每個畢業生面前擺著4個多崗位選擇。
當國內千萬畢業生還在為一份工作焦頭爛額時,日本年輕人卻享受著工作追著人跑的待遇。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日本經濟復蘇了,還是另有隱情?
當工作開始追著人跑
日本企業現在為了搶人,條件開得一個比一個誘人。一年保證休滿129天、入職就送100萬日元(相當于5萬人民幣)、甚至有公司表示"您現在不想來沒關系,我們這份offer給您保留三年,隨時歡迎"。
這哪里是找工作,簡直是工作在倒追你,而且就連日本傳統的終身雇傭文化都開始松動了。
以前在日本,中途跳槽被看作是對公司的背叛,現在卻有超過70%的大企業敞開懷抱歡迎跳槽者。畢竟人手不夠,能回來的都是寶貝。一些制造業企業甚至開始主動聯系曾經離職的員工,詢問是否愿意回來工作,條件可以重新談。
這樣的就業環境確實讓人羨慕,日本年輕人似乎真的趕上了好時代。求職者從以前的"求人給份工作",一下子變成了"您看我們公司怎么樣"。但等等,這真的是值得慶祝的事情嗎?
繁榮假象背后的人口斷崖
這波所謂的就業紅利,根源其實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現實,日本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2024年,日本全國只出生了68.6萬個新生兒,創下有統計記錄以來的歷史最低點。要知道,維持一個社會人口穩定需要的總和生育率是2.1左右,而日本的這個數字已經跌到了1.15。
東京的生育率已經跌破1,意味著平均一個女性一生連一個孩子都生不到,已經直接影響著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系。從1970年代開始,日本的生育率就跌破了維持人口穩定的警戒線,此后再也沒能爬上來過。
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帶來的沖擊是全方位的。在一些偏遠地區,整個村莊已經找不到年輕人了。有些小學因為沒有學生而關閉,有些商店因為找不到接班人而倒閉。即使是在相對繁華的城市,很多傳統行業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
這還只是開始。未來十幾年,這個缺口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F在日本65歲以上的老人已經占了將近30%,是全世界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到2040年,預計每三個人里就有一個是老人。這個比例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這98%的高就業率,根本不是經濟繁榮的象征,而是少子化和老齡化雙重夾擊下,勞動力市場變成了嚴重的賣方市場。
砸錢催生遭遇現實困境
面對這樣的局面,日本政府能不急嗎?他們每年投入3.5萬億日元,占GDP的0.6%,推出各種鼓勵生育的政策:三胎免費上大學、孩子從出生到18歲都發育兒津貼、延長產假待遇。
地方政府也使出渾身解數,有些地方甚至推出四天工作制,希望父母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
一些地方政府的措施更是五花八門。有的給新婚夫婦發放高額補貼,有的為生育家庭提供優先購房資格,還有的直接給每個新生兒發放數十萬日元的"出生獎金"。但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顯,生育率依然在下降。
從明年開始,日本將開征"育兒支援金"。不管你是單身、丁克還是在日的外國人,只要有收入就得交這筆費用。年收入200萬日元的人,每年要交2400到4200日元。這個政策被很多人罵成"單身稅",認為是對不生孩子的人的懲罰。
但問題是,錢真的能解決根本問題嗎?各種政策用了個遍,新生兒數量還是年年創新低。
因為年輕人不生孩子的理由太現實了:在日本,把一個孩子養到大學畢業需要2800萬日元,相當于普通家庭5年的總收入。這個數字包括教育費、生活費、醫療費等各種開支,對于收入本來就不高的年輕夫婦來說,確實是個沉重的負擔。
職場環境對女性也不夠友好。女性在職場上的收入只有男性的74%,而且托育資源嚴重不足,僅東京就有數萬兒童在排隊等入園。很多女性擔心生孩子會影響職業發展,而男性也因為工作壓力大,很難分擔育兒責任。
在這個被稱為"低欲望社會"的日本,47%的成年人預計自己會終身單身,70%的年輕人沒有戀愛對象。
對未來缺乏信心,工作壓力巨大,生活成本高昂,誰還敢輕易結婚生孩子?很多年輕人覺得,與其生孩子讓他們也承受這樣的痛苦,不如自己好好生活。
國內生不出來,只能向國外要人了。日本以前的移民政策相當嚴格,現在也撐不住了,大幅放寬工作簽證政策。
現在在日外國工人已經突破200萬,主要來自尼泊爾、印尼、越南等國,填補服務業和藍領崗位的缺口。這些外國工人大多從事日本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比如老人護理、餐廳服務、建筑施工等。
短暫紅利與長期陷阱
回到最初的問題:日本年輕人現在確實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就業自由,但這真的是值得慶祝的紅利嗎?
這更像是上一代人少生孩子留下的苦果,被現在的年輕人暫時嘗到了一絲甜頭。而此刻持續走低的生育率,正在為下一代挖更深的陷阱。
未來勞動力缺口將超過1100萬,護理、物流、零售等行業的缺口率會超過25%。想想看,除了東京這樣的大城市,其他地方可能連基本服務的人都找不齊。
而這種勞動力短缺正在形成惡性循環?,F在這些享受著挑工作自由的年輕人,代價是整個社會未來更沉重的養老負擔。
到2040年,預計每一個勞動者就要供養一個非勞動者。這意味著現在的年輕人,等他們到了中年,不僅要養活自己和孩子,還要承擔起養活父母一代的重任。而如果他們也不生孩子,那么等他們老了,又有誰來照顧他們呢?
等到現在出生的這幾十萬孩子長大,他們面臨的將是每兩個勞動力養一個老人的窒息局面。這些孩子從一出生就背負著巨大的社會責任,他們的稅負會比現在高得多,他們的工作壓力也會比現在大得多。
這種結構性危機的警示意義已經超出了日本本身。韓國的生育率已經跌到0.78,比日本還要低。法國雖然相對較高,但近年來也在加速下滑。中國也面臨著類似的挑戰,雖然剛剛放開了三胎政策,但效果還有待觀察。
日本的今天,在某種程度上給所有低生育率社會放映了一場關于人口結構的超長預告片。
當一個國家的工作年齡人口持續減少,社會活力和經濟動力還能像以前一樣強勁嗎?創新能力會不會下降?社會保障體系還能不能維持?這些問題的答案,關系到的不只是日本的未來,也關系到每一個面臨類似挑戰的社會。
也許日本踩過的這些坑,能幫其他國家少走一些彎路。畢竟,當我們羨慕別人工作好找的時候,是否也該思考一下,這樣的"好事"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代價?
人口結構的改變是一個緩慢而深刻的過程,一旦形成趨勢,想要逆轉就變得極其困難。我們能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什么,又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