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魔幻現實主義的時代,湖南桂陽的朱云飛用13個月11次改名的行為藝術,成功把自己從快遞分揀員塑造成了社會病理學的活體標本。
當“朱云飛”蛻變成“朱雀玄武敕令”,再進化成被駁回的“周天紫薇大帝”,最后定格在“周景明”時,我們看到的不是個性解放的贊歌,而是一出赤裸裸的反智狂歡。
這個執著于在身份證上雕刻神話職稱的年輕人,早已將《民法典》賦予的姓名權扭曲成精神病的免責聲明,每一次按下改名申請的提交鍵,都是對公共文明底線的又一次排泄。
讓我們凝視這場荒誕劇的劇本:2024年5月首次將本名“朱云飛”改為游戲ID“朱雀玄武”,次年1月又綴上“敕令”后綴,至此還算在個性表達的遮羞布下蠕動。
但當他試圖把“周天紫薇大帝”刻進戶口本時,整個社會的認知體系都遭受了核爆級沖擊。
派出所打印機顫抖著吐出48字超長名字申請書,民警看著“玉皇赦罪大天尊”的落款陷入哲學沉思——這究竟是戶籍窗口還是封神榜拍攝現場?
更諷刺的是,這個自詡“大帝”的年輕人,在現實世界里高考數學僅得20分,連解個二元一次方程都要耗盡元神,卻妄想通過改名實現階層跨越。
當246分的成績單撞上“紫薇大帝”的職稱認證,當代教育最辛辣的黑色幽默莫過于此。
改名成癮的本質是病態人格的顯影液。
從心理學視角解剖,這種高頻更名行為完美符合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三大臨床特征:其一是妄想性身份認同,當快遞分揀員堅持自稱“大帝”“天尊”時,暴露的是對現實身份的徹底拒斥;其二是儀式化強迫行為,13個月11次申請形成的改名思覺失調,堪比賭徒對老虎機的病態依賴;其三是現實檢驗能力崩壞,家人反對的聲浪、警方七次駁回的警告、高考成績的殘酷數據,都無法穿透他自我構建的神話結界。
當武漢大學教授尚重生直言“姓名權不是任性權”時,某些人該去精神科做個腦部CT——你所謂的個性表達,實則是把派出所當成了精神病院的涂鴉墻。
這場鬧劇最令人作嘔的,是對公共資源的吸血鬼式消耗。
每次改名申請背后,是兩名民警至少1小時的審核工時,是公安、社保、銀行等六個系統被迫聯動的行政地震。當高考報名因曾用名“朱雀玄武”引發混亂,教育局檔案室工作人員連夜加班修正時,這位“大帝”正悠閑地籌劃著第12次更名。
社會學家早該算清這筆賬:這些被揮霍的行政成本足夠支付桂陽縣三天環衛支出,而這位快遞分揀員改名的社會代價,早已超過他全年工資總和。
更可悲的是,當警方依據《民法典》第1012條駁回其申請時,網絡竟有“維權斗士”為其搖旗吶喊——這些圣母大概忘了,縱容這種鬧劇的代價,是明天可能有人申請改名“銀河系統領奧特曼”。
當法律學者搬出姓名權的神圣性為其辯護時,他們選擇性無視了《精神衛生法》第二十八條:對可能損害公共秩序的行為應當進行專業評估。
這個把“周黃帝武則天”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年輕人,需要的不是戶籍民警的簽字,而是精神科醫生的診斷書。
看看那些觸目驚心的細節吧:家人對其行為強烈反對卻無力阻止,高考放榜當日立即申請改回“朱雀玄武”的偏執,對“敕令”“赦罪”等宗教詞匯的病態迷戀——這些都在指向同一個醫學結論:這不是個性表達,而是需要強制干預的認知功能障礙。
面對這場鬧劇的終局方案早已清晰:立法層面必須給《姓名登記條例》裝上安全閥,參照信用卡申請規則設置“一年內改名不得超過1次”的紅線;民政系統應與精神衛生中心聯網,對累計改名超三次者自動觸發心理評估;最根本的是建立資源追償機制,從第三次改名起征收5000元社會成本補償金。
當朱云飛們發現每次按下改名鍵就要付出半月工資時,那些“大帝”“天尊”的妄想自會煙消云散。
歷史的經驗反復驗證:縱容極端個人主義終將導致文明失守。
今天我們對“朱雀玄武敕令”的寬容,明天就會催生“盤古開天辟地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當246分的高考生執著于神職稱謂時,暴露的不是姓名的荒誕,而是常識教育體系的全面潰壩。
姓名是文明的基因密碼,不是瘋子的涂鴉板,若再不筑起理性的堤壩,整個社會的認知地基終將被這類行為藝術沖垮。此刻我們該對朱云飛們發出終極警告:精神病院的床位永遠敞開,但公共社會的寬容額度——早已透支清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