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地球為什么能在宇宙萬億行星中,成為唯一能孕育生命的“幸運兒”?背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磁場”——它是地球抵御太陽風粒子以及高能宇宙射線的天然屏障,如果沒有它,太空輻射將直接沖擊地球表面,使地球變成如今火星那樣的“荒漠星球”。
可怕的是,根據科學家們的最新觀測,地球的磁場還真出問題了!歐洲空間局的一項研究顯示:地球磁場正以每世紀5%-6%的速度減弱,照這個趨勢下去,在短短的1600年后,地球磁場就可能歸零!難道,人類文明距離滅亡已經不遠了?我們又有沒有可能自救呢?
最重要的保護層之一
我們都知道,即使不算上極端的溫度以及極度匱乏的氧氣,宇宙環境對于生命來說也是十分危險的。
宇宙中首先充斥著宇宙射線,它們是來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流,包括質子、重離子和其他亞原子粒子。我們一旦直接與這些高能粒子接觸,它們就會立刻穿透我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破壞DNA結構,導致基因突變,甚至直接致命。
而對于地球的老家——太陽系來說,其環境中還會含有太陽釋放的大量帶電粒子,即所謂的“太陽風”。太陽風對人體的傷害類似于宇宙射線,如果咱們不加防護地接觸,造成的后果輕則患癌,重則失去生命。
可以說,太陽是孕育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環,它為地球帶來了合適的溫度和熱量;但一念神魔,一旦我們失去庇護,太陽就會瞬間把地球變成煉獄。
對于地球來說,天堂與地獄之間,只隔著一層屏障的距離,這就是——磁場。
磁場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會對所有靠近的帶電粒子施加一種“洛倫茲力”,使得粒子同時受到垂直于其運動方向的力,以及磁場方向的力。這就會導致粒子的運動路徑發生偏轉,不會直接到達大氣層。
否則,地球大氣層就會因粒子的沖擊而逐漸逸散至太空中,最終徹底被剝離。而地球一旦失去大氣層,其表面就會直接與高能粒子、宇宙輻射、極端溫度接觸,難逃“荒漠化”的命運。
因此,磁場是地球最重要的保護層之一。而有了磁場,地球萬物才能安全地繁衍生息,不少動物也能靠著磁場的指引進行遷徙,人類則能依靠磁場完成導航與通信,或是通過磁場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
地球磁場為什么會下降
那么,對于地球而言如此重要的保護層,為什么會下降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答這個問題:第一,是地球內部環境發生了變化,也就是磁場產生的過程出了岔子;第二,就是地球外部的宇宙環境發生了變化,從而影響了磁場的存在。
從第一點出發,咱們得先講講地球的磁場是怎么產生的。
試想一下,地球誕生之初,還是一顆滾燙的熔巖星球,內部溫度高達幾千攝氏度。隨著時間推移,其中較重的鐵和鎳由于重力沉向中心,并逐漸冷卻,形成了固態的地球內核;而內核外圈的液態金屬仍然滾燙,像蛋清包裹蛋黃一樣圍繞著內核流動,這就成為了磁場的“發電車間”。
地球的內部持續散熱,液態外核中的金屬就像沸騰的湯一樣滾動,其中更熱的底部液態金屬受熱膨脹上升,而頂部的液態金屬則冷卻下降,兩者在不斷的循環之中形成了“熱對流”,誕生了磁場的“原始動力”。
液態金屬恰好是良好的導電體,在它不斷的翻滾、運動中,便會產生大量電流。根據電磁感應原理,這些電流就會產生更大的磁場——這樣的過程,被稱為“地磁發電機效應”。
因此,地球磁場為什么發生變化了?首要的“犯罪嫌疑人”就是地球內部的液態金屬發生了變化。
根據科學家的推測,地核溫度、壓力的微小變化都可能會引發液態金屬流動的不穩定性,使其流動速度減緩,或是運動方向發生偏移,最終導致磁場強度發生波動。
而從第二點出發,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關鍵就可能來自于與外部它接觸最為密切的太陽風。
磁場會阻擋太陽風高能粒子的沖擊,但這并不代表它只是使粒子們停下而已,而是還會與其發生復雜的相互作用,并以此形成電流體系,例如“磁暴電流”(這也是極光誕生的原因之一),干擾磁場的強度。
同時,由于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太陽風的強度也會被周期性地改變,這也會間接地影響地球磁場的能量輸入,導致其下降、衰減。
地球真會變成下一個火星嗎
近期,歐洲空間局(ESA)的Swarm衛星數據顯示,過去200年內,全球磁場強度已經以以每世紀5%-6%的速度下降了9%,其中南大西洋異常區的磁場強度更是比平均水平低了30%,衛星經過時甚至會出現設備故障。照這個趨勢下去,在短短的1600年后,地球磁場就可能歸零。
屆時,地球大氣層將因此完全消失,地球表面會直接承受高能粒子、宇宙輻射、極端溫度的沖擊。而悲劇的結果已經有了前車之鑒,就是咱們地球的好鄰居——火星。
在大約40億年前,火星的環境很可能與現在的地球類似,擁有濃厚的大氣層,以及豐富的液態水,甚至還可能誕生了如人類一般的智慧生命。但由于其核心逐漸冷卻,導致磁場消失,太陽風逐漸剝離了大氣層,才最終成為了如今荒蕪的紅色星球。
這么看來,地球磁場減弱還真是個巨大的危機!那么,人類文明需不需要做點什么,來免遭毀滅的命運呢?其實,咱們不必太過杞人憂天。
首先,所謂的“1600年磁場歸零”,實際只是線性推算。而磁場隨時都可能因為周期性波動而發生逆轉,重新上升。
歷史研究也表明,地球磁場曾經多次發生過磁極反轉,這一過程就伴隨著磁場強度的下降。在磁極徹底發生翻轉前,磁場可能經歷長達幾十萬年的長期衰減,隨后又重新增強。
有科學家認為,此次南大西洋磁場的異常很可能是地球磁極發生下一次翻轉的信號——但不用太過擔心,因為磁場強度還會回來的。
其次,火星的悲劇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其內核的冷卻。但根據測量,地球如今核心溫度高達5000℃,這個溫度下液態外核的持續對流可維持磁場數十億年,短期內“熄火”的概率極低。
最后,即使地球磁場真要歸零了,以咱們目前的科學技術來說,也還有應對方法,例如強化衛星和電網的電磁屏蔽技術,開發抗輻射的太空服和地下避難所,通過巨型電磁線圈或地核工程人為增強磁場等。
畢竟,就算地球磁場一直下降,不再上升,咱們也還有160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些工程,按人類科技進步的速度來說,是很綽綽有余了!
總結
對于地球磁場的變化,英國科學家吉姆·維爾德這么說道:“這不是末日預言,而是提醒我們敬畏自然,守護家園。”地球磁場的衰減其實只是自然演化的常態,是地球內核在漫長的時間里的一次“呼吸”。
對此,我們與其恐慌,不如未雨綢繆,加強對磁場的監測,也開始探索火星殖民等“備份計劃”。但無論如何,這都是幾百年之后的事情了,與現在的我們來說,關系真是不大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