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在某個晴朗的午后,突然聽到天空傳來一聲悶響?像遠處打雷聲,又比雷聲更短促——別慌,這可能是來自太空的“不速之客”在大氣層里放了個“響炮”。
地球每天都在“吃太空零食”
我們的地球其實是個“吃貨”:每年會“吃”下數千噸太空塵埃,還有約50噸隕石從天上“掉零食”。不過近幾十年,地球的“太空餐單”里多了些奇怪東西——失效衛星、火箭殘骸、宇航員遺落的工具……這些以每小時近2.9萬公里狂飆的太空垃圾,偶爾也會一頭扎進大氣層“串門”。
不管是天然的流星體,還是人造的太空垃圾,只要它們沖進大氣層,科學家們就會爭分奪秒追蹤這些“天外來客”的飛行軌跡——畢竟誰也不想被“天上下石頭”砸中。但最近,科學家發現了個新難題:這些“天外來客”在大氣層里爆炸產生的“太空響炮”(專業叫“火流星”),竟會讓追蹤變得更復雜。
火流星:不是“一聲炮響”,而是“一串鞭炮”
在歐洲地球科學聯盟大會上,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伊麗莎白·西爾伯帶來了新發現。她研究的是“次聲傳感器”——這種能捕捉人類聽不見的低頻聲波的設備,本是用來監測非法爆炸的“順風耳”,現在被科學家用來“聽”火流星。
火流星是大型流星體在高空碎裂時產生的強烈閃光和音爆。關鍵問題在于:火流星不是“定點爆炸”,而是邊飛邊炸的“移動煙花”。尤其是當流星體或太空垃圾以較平緩的角度(小于60度)“斜著飛”時,分布在各地的次聲傳感器會接收到來自飛行路徑不同位置的聲波信號,就像同時聽到一串鞭炮在不同位置炸響,反而更難定位“源頭”。
西爾伯用《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的全球次聲傳感器網絡做了分析。她發現:如果火流星以陡峭角度(大于60度)“直上直下”沖進大氣層,次聲信號能準確還原軌跡;但要是“斜著飛”,誤差就會明顯增大——因為這時候的次聲波更像“被拉長的音爆”,而不是“一聲脆響”。
追蹤軌跡:行星防御的關鍵細節
“火流星的次聲波更像天空中被拉長的音爆,而不是單點爆炸。”西爾伯解釋,“必須考慮聲波是沿著飛行路徑持續產生的。”這個發現對行星防御至關重要——次聲傳感器是監測近地天體的“利器”,但如果連“天外來客”往哪飛都算不準,又怎么提前預警呢?
想想看:如果某天有塊危險的太空垃圾“斜著飛”進大氣層,次聲傳感器可能會因為聲波的“位置混亂”給出錯誤的落點預測。這時候,科學家就需要更精準地分析飛行軌跡,才能為可能受影響的區域爭取寶貴的準備時間。
下次再聽到天空傳來神秘悶響,不妨抬頭想想:這可能是某個“天外來客”在大氣層里放了串“移動鞭炮”,而地面上的科學家正通過次聲波,悄悄破解著來自太空的“聲音密碼”。
你聽過類似的“天空悶響”嗎?
或者對“用聲音監測太空威脅”有什么好奇的?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我們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