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好消息!
小編了解到
碧水污水處理廠地面景觀工程(碧水瀾園)
進入試運行階段
2025年7月1日-2025年10月15日
(周二、周四、周六)
10:00至18:00免費向公眾開放
市民無需預約即可入園
據小編了解,碧水公園規劃多年,建設也幾經波折。19年動工后又因其他項目建設導致暫緩,直到23年才竣工完成。不少朋友也曾在之前的文章下留言期待公園開放。
現在,公園正式開放運營啦!大家可以近距離感受污水處理工藝與生態景觀的完美結合,體驗科普教育、生態游覽與休閑娛樂的多元功能。
四大功能分區
構建“沉浸式”生態科普綜合體
碧水污水處理廠地面景觀工程將水廠附屬綠地劃分為科普體驗、水科學教育、大眾活動、林間休憩四大功能區,以“多彩城市森林”為設計理念,采用油松、海棠、櫻花、紫葉黃櫨等鄉土樹種與彩葉植物,通過異齡、復層、混交的種植方式營造近自然林群落,形成 “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的生態景觀帶。
在水科學教育區,污水處理工藝展示牌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直觀呈現從污水預處理到深度處理的全流程;科普體驗區配備由黨員技術骨干參與設計的互動裝置,市民可通過觸屏模擬、實物展示等方式,了解水循環原理與再生水利用知識。例如,高效沉淀池進出水展示區實時對比污水與處理后清水的水質差異,讓參觀者親眼見證“濁水變清泉”的過程。大眾活動區設置開闊的草坪與休憩廣場,適合家庭親子活動與小型科普集會;林間休憩區則以蜿蜒步道串聯綠蔭空間,為市民提供靜謐的自然體驗場景。
“我們希望通過景觀與科普的融合,讓市民在游覽中感受黨建引領治水工作的實踐成果,實現生態保護與科普教育的有機統一。”據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工程建設全程以“運河上的紅色堤壩”黨建品牌為引領,黨員技術團隊深度參與功能設計與設施優化,確保科普內容的專業性與體驗性兼具。
“地下治污+地上造景”
破解“鄰避效應”實現價值轉型
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大的全地下再生水廠,碧水污水處理廠曾因傳統污水處理設施的“鄰避效應”,面臨周邊居民對“污染、異味”的擔憂。此次地面景觀工程通過“空間重構+功能升級”,將地下污水處理設施與地上生態景觀深度融合,徹底改變了污水處理廠的傳統形象。
在建設初期,通州區水務局推行“黨員聯戶”機制,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周邊社區開展20余場民意調研,收集居民對景觀功能、開放時間的建議,將“鄰避擔憂”轉化為“鄰利期待”。具體實施中,工程依托全地下式污水處理模式,在地下完成粗格柵過濾、多級AO生化處理等工藝,地上則打造5.7萬平方米人工濕地與園林水系,巧妙利用原有構筑物融入“水科普”元素,如將曝氣沉砂池原理轉化為景觀互動裝置,讓工業設施成為科普展品。
這種“負價值”到“正價值”的轉型,不僅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占地面積從原323畝減少至110畝,釋放的地面空間轉化為生態綠地,更通過 “環境治理+城市更新”的模式,成為通州區探索基礎設施生態化的典范。如今,碧水再生水廠日處理規模從10萬噸提升至18萬噸,出水指標達地表水IV類,每年可為河道生態補水、環球影城景觀等提供6500余萬噸高品質再生水,同時通過水源熱泵、精確曝氣等技術實現碳減排上萬噸,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顯著提升。
限時開放+黨建服務
構建“生態保護+公眾參與”新范式
在通州區水務局的指導下,碧水瀾園制定了分階段、分時段開放的策略,試運營將持續至2025年10月15日。
試運行期間,管理方將密切監測人流,通過線上問卷、現場反饋等渠道廣泛收集公眾意見,針對性優化園區分區設置、服務流程與管理細節,為后續常態化開放奠定基礎。
“我們計劃結合試運行經驗與碧水廠其余區域地面工程建設進度,逐步推進碧水瀾園每日開放。”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夜間園區仍有生產車輛進出,為保障安全,夜間時段將持續實行封閉管理。此外,“碧水瀾園”每日閉園前半小時停止入園,并預留充足時間進行清場,確保參觀秩序與水廠生產互不干擾。正式開放后,通州區水務局還將建立“黨員責任崗”制度,安排黨員志愿者負責游客引導、安全巡查及科普講解,同時通過“主題黨日”活動開展景觀維護與設備檢修,確保服務質量與生產安全“雙達標”。
作為國家第四批環保設施開放單位、北京市生態環境教育基地,該工程配套建設的科普展館與350米工藝長廊,已成為中小學研學實踐的熱門場所。展館以“水之源、水之殤、水之純”為主線,通過沉浸式體驗、3D展示等形式,呈現從“取供用排”到再生水利用的全鏈條節水知識。自運營以來,碧水廠已榮獲“全國環保設施開放單位”“北京市黨員干部培訓基地”等多項榮譽,年接待參觀量超10萬人次。
“這不僅是一項環保設施的功能升級,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創新實踐。”通州區水務局局長張劍表示,該項目通過“生態+人文+功能”的融合設計,將工業場地轉化為市民可親近的城市公共資產,為北京城市副中心乃至全國的生態建設提供了“污水處理+生態教育+休閑健身” 三位一體的示范樣本,隨著地面景觀工程的開放,碧水污水處理廠正從“環境負擔”蛻變為“城市綠肺”,以“黨建紅”引領“生態綠”的治理效能,也將為副中心建設注入可持續發展的“紅色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