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信仰和夢開始的地方
文/張妮
“這輩子,總要去一趟普陀山吧!”一方凈土,一顆誠心,三柱清香,信步在青石巷道,所期皆所愿,所行化坦途。
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島境內,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的道場,這里是信仰開始的地方,也是靈魂重獲新生的地方,這里充滿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信徒前來朝拜。
在四大佛教名山之中,其余三處皆藏于深山,唯獨普陀山兼具山海之勝,它齊集佛教圣地和鐘靈毓秀于一體。山與海之間,佛與人之間,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宏遠而又壯麗的瑰麗畫卷。
白居易曾在《長恨歌》里寫道“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敝傅木褪瞧胀由?,普陀山四面環山,山脈相連,景色宜人,風光格外旖旎。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美譽。
普陀山的佛教文化豐富多彩,既有宏偉壯觀的寺廟建筑,又有精美絕倫的佛教藝術品。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南海觀音大雕像。高達33米,重約70余噸,雕像通體金光閃耀,氣勢磅礴,莊嚴肅穆,是世界上最高的海上觀音雕像。
抬眼眺望觀世音雕像,她慈眉善目,眼含慈悲,如晨曦初露,溫暖而又柔和,注視著蕓蕓眾生,尋聲救苦,以其無盡的慈悲和智慧,關注著世間的一切苦難之聲。
于是,慕名而來的游客眾多,大抵分為三類,一類是為了信仰、二是為了旅游觀光放松心情,還有最后一類是為了祈福而有所求。
有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如果,你只是想作為游客來普陀山,我想這里相比于椰林婆娑,旖旎風光的海濱小城自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趟你定是來對了,在收獲美景的同時,還能凈化到心靈,你會豁然開朗有所得。
在你走進普陀山后,你的靈魂都會變得朗潤起來。看著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巒,眼前蒼翠欲滴的林木,還有那動人心弦碧波蕩漾的海水,你的內心都是洶涌澎湃的。遠離城市的喧囂與紛擾,帶著愛人和孩子,手牽手漫步于氤氳著香氣的青石小徑,山風清涼,夏蟲唧唧,鳥兒啁啾歌唱,光陰如夢宛如誤入仙境。
帶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情懷,攀登山頂,早已是汗流浹背,山風習習,身體綿軟而又貪婪的想要收納每一縷清風。如遇異常天氣,雖則海風怒號,濁浪排空,但卻并不使人有驚濤駭浪之感,只覺得這些異景奇觀使人振奮。再俯瞰四周,整個山河湖海,漁駁船舟盡收眼底,海天一色,浩瀚無垠,心馳神往,流連忘返,如此盛況,豈能不陶醉于此。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佛教大國,而普陀山的佛教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它始于唐代,盛于宋元,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普陀山一年四季香火旺盛,香煙繚繞。山上的寺廟錯落有致,每一磚一瓦都在訴說著古老的佛教故事。其中普濟寺、法雨寺、惠濟寺當屬歷史最為悠久的寺廟。
普濟寺,它是全山供奉觀音的主剎,是普陀山最古老最大的寺院,這里綠樹成蔭,清幽嫻靜,古色古香,整個寺院內都氤氳著古拙的氛圍,所以,很多游客都慕名前來觀瀾,當然這里也是朝拜祈福的最佳去處之一。
迎著裹帶著香火氣息的清風,跨進寺門,就像穿越到另一個世界,這里不僅空氣中有信仰的味道,連帶寺廟里面的植物都接受到了佛經的熏陶,從而變得慈悲起來。你從它們身旁經過時,它們也會跟隨誦經的聲響輕輕向你點頭示意。信步在寺廟,古寺梵音輕聲低唱,晨鐘暮鼓在白墻灰瓦上奮力飛騰,悠揚飄蕩,它要將這梵音輸送,尋求人間的真善美。
我們總會談起信仰,那么到底什么是信仰?其實,信仰是一個很抽象很難形容的精神指向,也算是一種精神寄托吧!它如同指引航行的燈塔,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為了追尋心中的信仰,很多人都會踏上前往普陀山的旅程。
在普陀山上,他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雙足踩過的每一塊青磚都仿佛承載著千年歷史的痕跡,每一聲佛號都仿佛在喚醒內心的寧靜。我看到了信徒們虔誠的面孔,他們或跪拜、或祈禱、或誦經,用最真摯的心向佛祖表達敬意。
環境是容易感染人的,信仰存在于心中,可是當人們到達了信仰最純粹最濃烈的寺廟時,那股厚重濃郁的佛音無時無刻都在內心翻涌。就像大風過后的海浪,翻涌出無數的激流,那油然而生的虔誠信奉之感會比以往更加猛烈,身體里面的每一顆細胞都會如同蒸完桑拿一樣飽滿舒發。信仰的種子就在此刻卯足了力氣扎根,扎進血液和骨髓,扎進靈魂的深處。再往后的生命里,它隨時都會給予我們力量和安寧,給予我們慈悲之心和智慧之眼。
《羅馬假日》中有句話說的特別好,“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那一天,風雨玲瑯,在普陀山的寺廟里,我遇到了這么一對母子,他們真的做到了集旅行、讀書、靈魂三者于一體,三者并進都在路上。
那天的雨下的很大,沸騰著的雨大的就像云丟了魂一樣,四處飛舞,空中的雨柱像條條巨蛇一般奔騰而下。大雨滂沱,那對母子三步一叩頭,九步一跪拜。從山底一直跪拜到了山頂。身旁時不時有游客給撐傘,也有人讓稍做休息,待到雨小一點再朝拜也行??墒嵌急荒菋D人謝絕,她說朝拜要心無旁騖才行。
后來經過詢問得知,那婦人五十歲出頭,早已生滿了華發,一副飽經風霜的衰敗之相,她婚后多年一直無所出,十幾年輾轉多地求子,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中年得子。男孩13歲,婦人說孩子很聰慧,可這孩子命苦,10歲那年得了一場大病,之后幾年身體一直羸弱不堪風霜。走遍各大醫院都無藥可救,大夫都說查無此病,無法救治,只能聽天命。
偶然的一次,她聽人說普陀山求愿很靈。于是,她帶著兒子,還有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前來朝拜。其實,到此之前,他們早已釋懷,也正是有了《我與地壇》的啟迪。他們兩個都很默契,早已了然生死,向陽而生。不求長命百歲,只求在有限的生命里,互相給彼此留下最幸福的記憶。
可是,作為母親,誰有甘心自己的孩子幼年早逝了。當生命在醫學和科學面前無力挽回時,信仰就是最后一道防線。聽了他們的故事,我也虔誠的為他們祈福,惟愿他們所期皆所愿,所行化坦途。
離開普陀山后,我又投身到復雜的工作環境,又開始了往昔房奴的壓抑生活。是,又好像又不是。面對領導、下屬、同事,面對以前焦頭爛額的項目,我似乎多了一份平和之心。心境好像也舒展了許多,不似以往那般焦慮浮躁。那一刻,我才明白,是信仰給予我的力量和情懷。去了一趟普陀山,就像給我做了一場凈化心靈的法事。
放下欲望和執念,心靈得以舒展,整個人生都被照亮了。“心平能愈三千疾”這句話我也有了更新一層的頓悟。
愿普陀山的風,能吹散這世間的陰霾;愿普陀山的香火氣息,能驅走世間的疾苦。從此人間皆是風和日麗,遍地是坦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