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清凈莊嚴著稱的佛教圣地五臺山,這回居然因為一袋大米翻了車。
2025年6月22日,中臺演教寺內的一段視頻引爆網絡:一位僧人將信眾供奉的大米直接扔出殿外,粗暴的態度與佛門清凈的形象形成強烈反差。
事情發生后,相關部門對中臺演教寺負責人釋某泯給予警告處分和勸誡懲處。涉事僧人釋某道將米扔出殿外,且態度粗暴,影響惡劣,被予以起單離寺處分,即勸其離開五臺山,返回老家。另外,對于未提前溝通供養流程的僧人釋某全,給予了批評教育。
對于這次事件,很多人覺得,這不就是一袋米而已嗎,有這么嚴重嗎?至于開除僧籍嗎?
真有這么嚴重嗎?
答:這回恐怕是真的!
佛教經典強調"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供養的本質在于虔誠而非物質價值。
但五臺山涉事僧人將老人供奉的大米斥為"臭的了不地"并暴力丟棄,還炫耀"糧庫堆不下"。
這種反差暴露出,在某些寺廟已經形成隱形的"供養鄙視鏈":現金捐贈>貴重供品>普通物資,信徒的虔誠被明碼標價。更諷刺的是,寺內糧庫堆滿精裝大米,僧人卻手持萬元折疊屏手機,與山下貧困戶形成鮮明對比。
當一袋普通大米都容不下時,還談什么普度眾生呢?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管理問題了,而是信仰異化的表現。
五臺山管委會剛剛公布處理結果沒多久,五臺山佛教協會發布了《關于文明接待來山信眾的倡議書》,要求景區各寺院加強僧人管理,文明接待游客信眾,規范供養物資公示流程等,以維護佛教圣地的良好形象。
同期,普陀山、峨眉山等佛教名山相繼出臺規范管理措施,形成"一亂一治"的鮮明對比。
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道場,歷來享有"金五臺"的美譽。
長期以來,這座佛教圣地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純正的佛教傳承,吸引著海內外信眾。
然而,近年來隨著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自媒體時代帶來的流量沖擊,部分寺院的商業行為逐漸偏離正軌。
此次"扔米事件"引發如此大的輿論風波,無疑是這一問題的集中爆發。
事實上,這次"扔米事件"并非孤立個案。
早在2023年,就有游客投訴五臺山某寺院導游與商家聯手編造"外部香不靈""免費香是別人用過的"等謊言,甚至強行拿走游客自帶的香,當時只是簡單退款了事。
還有的游客反映,被誘導購買"許愿香+燈+哈達"組合,單次消費達1800元,而同類物品市場價不足200元。
所以說,這次"扔米事件"不僅是一個僧人的失態,更暴露出佛教圣地商業化管理的深層次問題。
按照寺廟標準,涉事僧人釋某道每月單資(基本生活費)不過2000余元,但寺院周邊的商鋪老板透露,一些"有門路"的僧人通過帶客抽成,月收入輕松過萬。
這種明面上的清貧與暗地里的暴利,形成了極具諷刺意味的對比。說到底,只要不解決"景區-寺廟-旅行社"三方分成的商業模式,這種處理結果只能說治標不治本。
只是不知道那些忙著數香火錢的和尚們,看到自己把佛門清凈地搞成這樣,有沒有萌生過那么一絲絲悔意呢?
有信眾無奈地說:"現在連供佛都要分三六九等了。"
官方對五臺山商業化亂象的態度,其實也已經很明顯了。
2017 年 11 月,國家宗教事務局等 12 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的若干意見》,從多個方面對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提出了具體要求,嚴禁商業資本介入,明確佛教道教活動場所的非營利性質等,重點整治的就是這類亂象。
但業內專家指出,要根治問題,光靠一紙文書遠遠不夠,關鍵是要重塑僧團的信仰內核。
當信仰淪為生意,再多的清規戒律都是空談。
眼下,被開除的釋某道已經回老家,而五臺山的香火依舊旺盛。
只是不知道,那些絡繹不絕的游客中,還有多少人是為了信仰而來,又有多少人只是來湊個熱鬧?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連佛門清凈地都難逃商業化的侵蝕,這不能不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哀。也許,是時候該好好想想: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佛教圣地?是金碧輝煌的旅游景點,還是真正的心靈凈土?
答案,或許就藏在那袋被扔出殿外的普通大米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