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談判中,國共雙方有沒有發生“真刀真槍”的較量?
當然有,否則哪里來的談判籌碼呢?上黨戰役就是國共雙方在重慶談判期間爆發的一場戰役,并且還是一場自衛反擊戰。當時很多人很擔心毛主席在重慶的安危,但毛主席說:“你們在戰場上打得越好,我就越安全。”
毛主席來重慶談判(左二)
確實,上黨戰役的勝利,我黨在談判中就有主動權,毛主席就安全,還簽訂了《雙十協定》。
有一個問題,國共談判期間為何會發生沖突?還是談判問題,國民黨也想在戰場上取得優勢,拿到談判主動權。可惜,他們遇到了劉伯承和鄧小平,上黨戰役中,國民黨不但沒有拿到勝利,反而在進攻解放區中失利。
上黨戰役爆發原因
上黨戰役爆發的原因有三個,每個原因背后都是國民黨主動出擊,想為重慶談判獲得更多的籌碼。
上黨戰役示意圖
第一個原因是爭奪抗日戰爭勝利果實。抗戰勝利后,在接收日本方面是有規定的,即與日軍距離近的接收為主。但是國民黨并不愿意,選擇搶先接收和進犯解放區。閻錫山派第19軍軍長史澤波率部進入晉東南,占領了襄垣、潞城、長治等地,企圖控制晉東南解放區。
第二個原因是國民黨想看看我軍實力。重慶談判進入僵持階段,國民黨自然想通過武力來獲取籌碼,用軍事行動來贏得談判。
第三個原因是上當地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控制上黨地區,可以占領我晉冀魯豫解放區,牽制華北,進而占據華北地區。
雙方實力對比
上黨戰役中,雙方兵力對等,武器裝備上國民黨軍優勢。
我軍為太行、太岳、冀南三個縱隊,共3.1萬人,武器上主要以步槍、手榴彈為主,缺乏重武器,但是士氣高昂。指揮部主要有鄧小平、劉伯承、陳錫聯、陳再道、陳賡等,擅長戰術為游擊戰、運動戰。
國民黨軍主要是史澤波第19軍和地方保安團組成,共1.1萬人,但是有閻錫山派出的第七集團軍彭毓斌率領的第23軍、第83軍,共2.3萬人,有重武器支撐。
雙方一對比,軍隊人數相差不大,但是武器上差距就大了。
上黨戰役過程
上黨戰役在1945年9月10日爆發,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攻,第二階段是圍,第三階段是殲。
第一階段是攻,主要由屯留攻堅戰、長子攻堅戰組成,時間為7天。
上黨戰役的開幕戰是屯留戰役。1945年9月10日,我軍太行縱隊第二支隊各團隊屯留突襲,炸掉3座碉堡,順勢占領屯留城東、南、西關,乘勝追擊時遭到敵人阻擊,沒有及時拿下屯留。
屯留攻堅戰從9月10日凌晨2點打到中午,依舊沒有拿下全城,原因是國民黨用重武器阻擋,直到下午2點,第二支隊各團相互配合,搶占屯留城制高點,讓后續部隊進城,戰斗才有進展。到下午4點,大部隊攻入城里,與敵人展開巷戰,敵人守軍徐其昌見到大勢已去,準備潛逃時被俘虜,敵人副司令賈漢玉也被俘虜,殲敵數千人,俘虜20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實現了上黨戰役的“開門紅”。
拿下屯留后,就是攻打長子,進而孤立長治。9月13日,攻打山西長子任務就落在陳賡將軍的太岳縱隊。386旅負責攻打長子北高廟,剛開始不順利,陳賡將軍決定繞過長子西、北、東,改從南面攻擊,另外保留北面的佯攻態勢,主力迂回作戰,最終全殲守敵。
第一階段,我軍把運動戰、游擊戰、殲滅戰、追擊戰等戰術靈活運用、組合運用。
第二階段是圍,主要由長治圍攻戰和打援作戰組成,時間為16天。
長治圍攻戰從17日開始了冀南縱隊攻占潞城,切斷了國民黨軍史澤波部與太原、平遙的聯系,把長治城圍起來。史澤波不斷向閻錫山求援,我軍則攻打長子和壺口,清掃長治外圍據點,阻擊國民黨援軍。
9月27日,劉伯承、鄧小平決定對長治發起總攻時,閻錫山派出來的增援部隊7000人正在趕來,劉伯承決定集中優勢兵力阻擊援軍,暫時放棄了圍攻長治,并且急調冀南縱隊北上,讓長治城里的史澤波部覺得我軍撤退,不棄城而逃。
這樣一來,可以穩住長治城里的史澤波部,也可以很好阻擊國民黨援軍。10月2日,我軍將國民黨援軍圍堵在屯留西北地區,在交戰中殲滅敵軍總指揮彭毓斌被擊斃,10月6日,我軍殲滅敵人援軍,副總指揮胡三余、敵49師師長張宏被我軍俘虜。
第三階段是殲,主要是殲滅長治守軍為主,時間4天。
阻擊支援長治的國民黨軍隊后,就是對長治發起進攻,殲滅史澤波部。陳賡將軍率領386旅進攻長治,在其他縱隊配合下,全殲史澤波部,解放長治。史澤波、楊文彩等敵人將領被俘虜,宣告一個月的上黨戰役勝利結束。
戰役結果
一個多月的上黨戰役,解除了國民黨軍隊對我解放區的威脅,是我軍從游擊戰向殲滅戰的轉折點。“上黨一戰,損失一半”這句話是對閻錫山的評價,閻錫山在上黨戰役中,損失了進三分之一的兵力。
上黨戰役殲滅敵人3.5萬余人,包括閻錫山11個師和1個挺進縱隊,俘敵3.1萬余人,包括彭毓斌、史澤波、楊文彩等國民黨將官27人。
繳獲山炮24門,機槍2000余挺,各種槍支1.6萬余支。
在戰略目標上,實現了毛主席那句話:你們打得越好,我越安全。在解除國民黨軍對我解放區威脅的同時,粉碎了國民黨“控制華北”的意圖,鞏固了晉冀魯豫解放區大后方,讓蔣介石在重慶談判中簽訂《雙十協定》。
結論
上黨戰役是毛主席“針鋒相對”戰略的典型實踐,通過靈活戰術和群眾基礎,以弱勢兵力實現戰略反攻,成為解放戰爭初期關鍵轉折點之一。
國民黨蔣介石以為憑借數百萬大軍可以在談判桌上拿到主動權,但是他沒想到,毛主席領導下的“針鋒相對”戰略,我軍不僅反敗為勝,占領上黨地區,而且為重慶談判拿到主動權,這也是重慶談判背后的軍事較量,實現了“以打促談”,非常的經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