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上,一幅展開后如游龍擺尾的古籍讓外國觀眾看傻了眼 —— 每頁紙像龍鱗般層層疊壓,翻動時竟有立體光影流動,明明是千年失傳的唐代 “龍鱗裝”,怎么會在一個中國 80 后手里復活?更讓人震驚的是,全球掌握這門手藝的,至今只有他一人。
從航空工程師到 “守紙人”:一場跨千年的執念
張曉棟的童年,是在張家口老屋里的舊書堆里泡大的。上世紀 80 年代,父母是普通工人,沒空管他,他就鉆進爺爺的藏書室,把《三國演義》插圖描在作業本上,拆了舊掛歷琢磨裝訂線。有次拆開一本線裝《唐詩三百首》,發現書頁邊緣竟有細微的鱗片紋,爺爺隨口一句 “這是老祖宗的手藝”,成了他心里埋下的種子。
2008 年,27 歲的張曉棟已是沈陽航空工業學院畢業的工程師,拿著國企鐵飯碗。可當他在印刷廠聞到油墨香,看到紙張在機器里變成書的瞬間,突然想起爺爺說的 “老手藝”。回家翻《古籍版本鑒定叢談》,才知道有種叫 “龍鱗裝” 的裝幀術,是唐代皇家專用,書頁展開如神龍吐信,可惜宋末就失傳了,連故宮那本《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都是后人推測復原的殘本。
“電子書這么火,老祖宗的東西再不撿就真沒了。” 他瞞著家人辭了職,揣著 3 萬塊積蓄扎進北京潘家園的舊書堆。鄰居見他天天扛著破書回家,笑他 “放著工程師不當,偏要當收廢品的”,誰也不知道,這個年輕人要挑戰的,是連古籍專家都搖頭的千年難題。
13 年熬壞 200 把裁紙刀:0.1 毫米誤差逼瘋手藝人
復原龍鱗裝的頭三年,張曉棟活成了 “紙瘋子”。古籍里只說 “以素紙為葉,鱗次相積”,怎么個 “鱗次” 法?他跑遍國家圖書館,連微縮膠片都翻爛了,才從明代《裝潢志》的邊角注里找到線索:“葉邊粘綴,須令參差如魚貫”。
試紙就試了七八個月。唐代用硬黃紙,但他發現安徽涇縣的半生宣更有韌性,蘸水后反復折疊也不起毛。可粘貼才是噩夢 —— 每頁紙要裁成 21cm×14cm 的標準葉,邊緣抹上特制糨糊,在地板上錯疊粘貼,誤差超過 0.1 毫米,整本書就會 “龍鱗錯位”。他買了臺二手裁紙機,手指被刀片劃得沒了知覺,光 2010 年就換了 200 多把刀片。
最絕望的一次,他花半年粘好一本《金剛經》,剛想翻頁,整疊紙突然從底板脫落 —— 濕度沒控制好,糨糊發霉了。那天他蹲在工作室哭,窗外飄著北京的雪,銀行卡里只剩 200 塊,饅頭就咸菜吃了半個月。朋友勸他 “差不多得了”,他卻把殘頁貼在墻上:“老祖宗能做出來,我憑啥不能?”
8 米長卷驚動故宮:當龍鱗裝遇上《紅樓夢》
2010 年冬天,第一部成品《三十二篆金剛經》攤開在工作室地板上 ——8 米長卷,216 頁紙如活龍般起伏,陽光透過窗欞照在紙頁上,鱗片紋竟泛出金屬光澤。故宮古籍修復專家聞訊趕來,戴著手套翻了三頁,突然紅了眼眶:“跟文獻記載的‘鱗甲飛動’一模一樣!”
但張曉棟沒停手。他琢磨著把龍鱗裝和經折裝結合,2014 年搞出個 “巨無霸”——400 斤重的《紅樓夢》。這部書分 8 函,每函 50 斤,展開后人物繡像會隨翻動 “動” 起來:林黛玉翻袖時,衣褶間的金線會反光;王熙鳳出場,裙擺上的盤金繡竟有立體陰影。為了這效果,他跑遍蘇州繡坊,把緙絲工藝融進紙張夾層,光調試顏料就用了 300 多種礦物色。
更絕的是他改的古畫。一幅明代佛像圖,收起來是一疊碎紙條,展開后卻成了立體佛龕 —— 最薄的紙層只有 0.05 毫米,比蟬翼還透,佛像的衣紋是用金箔壓出來的,陽光底下能看到細微的凹凸。有香港藏家開價 800 萬想買,他搖搖頭:“這不是錢的事,我要讓老手藝活下去。”
從張家口小伙到非遺傳承人:聯合國都為他建檔
如今的張曉棟,工作室里掛著 20 多項國家專利證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為他的龍鱗裝建立了數字檔案。但最讓他驕傲的,是在小學開的手工課 —— 孩子們用復印紙學粘龍鱗頁,小手笨笨地疊著,眼里卻閃著光。
“有人說傳統手藝該進博物館,我偏不。” 他現在正琢磨用龍鱗裝作電子書外殼,讓 LED 屏夾在紙頁間,翻動時文字能跟著 “游”。上個月在深圳文博會,他做的《千里江山圖》龍鱗裝電子書火了:北宋山水在紙頁間展開,指尖劃過水面,竟能聽到古琴聲。
當被問起 13 年苦熬值不值,這個河北漢子搓搓滿是老繭的手笑了:“你看那龍鱗,每一片都得挨著前一片,差一點就立不起來。老祖宗的手藝,跟做人一樣,得耐得住性子。”
資料來源:
《龍鱗裝復原記:從唐代皇家技藝到現代傳承》——《光明日報》2023 年 10 月 15 日文化版
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制研究報告》(2022 年學術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