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云變幻的三國歷史舞臺上,司馬懿是一位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他出身世家,智謀超群,既有輔佐曹魏政權的功績,又因篡權野心飽受詬病。
從蟄伏隱忍的謀士,到掌控軍政大權的權臣,司馬懿的一生,宛如一部充滿權謀與博弈的傳奇,深刻地影響了三國后期的歷史走向,至今仍為后人所熱議。
司馬懿出生于河內溫縣的司馬氏家族,自幼便展現出過人的才智與學識,司馬家族世代為官,家風嚴謹,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司馬懿不僅飽讀詩書,對經史子集有著深入的研究,還對兵法謀略頗為精通,具備了卓越的政治和軍事素養。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司馬懿雖心懷壯志,但他深知局勢復雜,并未急于出仕,而是靜觀其變,等待合適的時機,曹操掌權后,聽聞司馬懿的才名,多次征召他入朝為官,起初,司馬懿并不看好曹操,甚至一度稱病拒絕。
曹操愛才心切,且對司馬懿的才能十分忌憚,最終以強硬手段迫使司馬懿出仕,進入曹操幕府后,司馬懿憑借著出色的謀略和謹慎的處事態度,逐漸得到曹操的賞識。
但曹操生性多疑,他察覺到司馬懿有 “雄豪志”,又發現其有 “狼顧之相”,對他始終心存戒備,甚至曾告誡兒子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面對曹操的猜忌,司馬懿選擇了隱忍,他勤于職守,廢寢忘食,以低調的姿態消除曹操的疑慮。
曹丕稱帝后,司馬懿得到重用,先后擔任尚書、督軍、御史中丞等重要職務,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曹丕臨終前,將司馬懿與曹真、陳群等大臣召至床前,托孤于他們,命其輔佐太子曹叡,曹叡即位后,司馬懿在軍事上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
當時,蜀漢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西線戰事吃緊,司馬懿臨危受命,率軍抵御諸葛亮的進攻,在與諸葛亮的對峙中,司馬懿深知蜀軍遠道而來,糧草供應困難,于是采取堅守不戰的策略,以逸待勞。
盡管諸葛亮想盡辦法激怒司馬懿,甚至派人送去婦人的服飾來羞辱他,但司馬懿不為所動,始終堅守營壘,這種堅韌不拔的戰略定力,使得諸葛亮的北伐多次無功而返,司馬懿也因此聲名遠揚,成為曹魏政權的軍事支柱。
除了抵御蜀漢的進攻,司馬懿還在平定遼東公孫淵的叛亂中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公元 238 年,公孫淵在遼東自立為燕王,公然反叛曹魏,司馬懿奉命率軍四萬遠征遼東,面對公孫淵的堅固防線,司馬懿采用聲東擊西的戰術,迅速突破敵軍防線,將公孫淵圍困在襄平城中。
在圍城期間,司馬懿拒絕了部將速戰速決的建議,耐心等待戰機,當城中糧盡,敵軍軍心大亂時,司馬懿果斷下令攻城,一舉攻破襄平,斬殺公孫淵及其親信,成功平定了遼東之亂,此役不僅鞏固了曹魏政權在東北地區的統治,也進一步提升了司馬懿在朝中的威望和影響力。
曹叡去世后,年僅八歲的曹芳即位,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政,曹爽為了獨攬大權,不斷排擠司馬懿,將其明升暗降,剝奪了他的實權,面對曹爽的打壓,司馬懿再次選擇隱忍,他稱病在家,閉門不出,暗中卻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公元 249 年,曹爽兄弟陪同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司馬懿趁機發動政變,控制了洛陽城,他以太后的名義下詔,宣布曹爽的罪行,解除其兵權,曹爽最終選擇投降,司馬懿卻違背諾言,將曹爽及其黨羽全部誅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