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為什么提到計謀,都會不自覺的聯想到張良呢?那是因為張良輔佐處于劣勢的劉邦,最終取得了楚漢之爭的勝利,不僅如此,張良還功成身退,備受劉邦和呂雉的推崇。所以,后人稱張良為“謀圣”。
張良作為“漢初三杰”之一,也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張良原本出身勛貴世家,他祖父是戰國時期韓國的三朝宰相,他父親是戰國末期韓國的二朝宰相,但是在張良的父親去世后的二十年,秦王嬴政滅韓。張良身負國仇家恨,于是征兆刺客以刺王駕。
在秦始皇東巡時,途徑博浪沙,張良指揮大力士舉起一百二十斤的鐵錘,襲擊最為豪華的那輛車駕。然而,秦始皇遭遇過多次刺殺,所以他十分謹慎,當天并沒有坐在那輛最為豪華的車隊里,這也讓秦始皇逃過一劫,而張良趁亂鉆入蘆葦叢中,成功逃過秦始皇的追捕。一時間,博浪沙一事,成為了一個“無頭案”。
大約十年后,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劉邦在沛縣憤然起兵,項梁項羽在會稽毅然起兵,而張良在反秦的途中,準備前去投奔景駒,途中遇到了劉邦,二人相談甚歡、相見恨晚,就這樣,張良就成了劉邦帳下謀士。但是,此時的張良,依然身負的是國仇家恨,他一心還是希望能夠“復韓”。
于是,張良請求項梁立橫陽君韓成為韓王,項梁滿口答應,于是派人找到韓王成,立為韓王,并以張良為司徒,就這樣,張良報國仇的初始目標達成了,報家恨的多年夙愿實現了,于是竭盡全力去幫助韓成收復失地,但始終沒有取得諸如劉邦項羽那樣的成績。
后來,劉邦和項羽分兵伐秦,結果劉邦在西進的路上,巧遇張良,就這樣,張良再次回歸劉邦。一次偶然遇見是巧合,兩次偶然遇見是緣分,這也就是為什么張良明明欠著項梁的人情,卻依然要選擇幫劉邦的最初始的心境。而且,劉邦滅秦后,還是張良獻計,與父老鄉親約法三章,為劉邦收買了人心。
后來,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大多都是張良為劉邦獻計,采取得諸多勝利。而劉邦也算爭氣,對于張良的獻計,大部分都采納了,而不像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最終因“有勇無謀”而斷送美好人生。
但張良通過與劉邦的相處中,也發現了劉邦的個性,與他只能共貧賤,但卻不能同富貴,那么,既然如此,張良明知劉邦與陳勝一樣,終將違背“茍富貴,勿相忘”的誓言,為什么還要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君臨天下呢?
這是由于張良習得黃老之學,深知范蠡所說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乃與《道德經》所說的“功遂身退,天之道”如出一轍。那么,張良為什么要幫劉邦?其實這個問題猶如范蠡為什么要幫越王勾踐?最主要有三點。
第一點是“士為知己者死”,無論是范蠡與勾踐還是張良與劉邦,知遇之恩讓他們愿意“效犬馬之勞”;第二點是施展才華需要舞臺,無論是范蠡還是張良,如果沒有勾踐或劉邦,他們的一身抱負難以實現;第三點范蠡是老聃的再傳弟子,張良信奉黃老之學,都知道是“功成身退”是“天之道”,他們要做的是,讓百姓安居樂業,而無論是勾踐還是劉邦,他們的個性,未必會好好待功臣,但一定會好好待子民,這就夠了。
張良雖然沒有與劉邦共富貴,卻成了劉邦開國功臣中,少有的得以善終的人,相比較“韓彭菹醢”,張良不僅得到劉邦的尊重,也得到了呂后的尊重,還得到了劉盈的尊重,更贏得了千百年來后世文人的尊重。三國時期的著名文人劉劭曾說,“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這也證明,無論是范蠡,還是張良,他們的故事,成為了經典,雖然沒有與君王同富貴,但他們的高風亮節卻永久流傳,可謂是不勝而勝!
【本圖文由“尚書臺”新媒體原創出品,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翻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