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第六輪在即,蘇州與南京將迎來巔峰對決,究竟是蘇州再下一城,還是南京連戰連捷,7月5日自見分曉。在雙方真正對壘之前,不妨以詩詞為先鋒,比拼一番。
南京,山川形勝,江河奔涌,秦淮河畔槳聲燈影;乃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素以“天下文樞”聞名于世。
蘇州,魚米豐饒,太湖浩渺,七里山塘櫓聲欸乃;為江南名城、人間天堂,“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
這兩座文化之都,古往今來,引得無數詩人歌之詠之。那么,她們在同一詩人筆下又各自呈現怎樣的風貌,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蘇州是春秋吳都,李白兩度漫游此地,為其寫下不少懷古詩篇。僅一座姑蘇臺,李白就先后寫了《蘇臺覽古》《烏棲曲》這兩首詩。姑蘇臺橫亙五里,為吳王夫差耗時三年所筑,供其與西施日夜酣歌醉舞。詩人初登姑蘇臺之時,亭臺樓榭早已荒廢,往日歌舞升平悉皆化為烏有。
維生素/攝
然而,斷壁殘垣之側,楊柳依依,采菱女唱著青春洋溢的歌謠,所謂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是,已無人記得吳宮的繁華舊事,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一明一暗的色調之間,流淌著強烈的生命意識。
李白一生游歷四方,還曾數次到訪金陵。鳳凰臺、白鷺洲、長干里、城西樓、瓦官閣、勞勞亭……都因“謫仙人”的吟詠而留名,有些至今依然是南京的文化地標。前人曾對《全唐詩》粗略檢索,發現李白筆下與金陵有關的詩篇,多達25首。
大約1300年前,詩人登上鳳凰臺,眺望金陵,見遠山云遮霧繞,如在青天之外;江水湯湯,一路流至白鷺洲,被分作兩條支流,他逸興遄飛,于是繡口一吐,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币皇住兜墙鹆犋P凰臺》,實是蕩氣回腸。
在李白看來,金陵昔日何其壯哉,借用他在《金陵歌送別范宣》中的詩句: “鐘山龍盤走勢來,秀色橫分歷陽樹。”這座城不僅有鐘山盤踞綿延,更經 “四十余帝三百秋”,天下英雄盡歸。如今,卻是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绷雍辙D瞬即便凋零,唯有長江空自奔流,不舍晝夜。歷史的縱深與山河的寥廓此刻交織在一起,讓他不由得興發“萬古愁”,這“愁”既來自滾滾而過的歷史淘浪,也來自東去長安萬余里的壯志難酬。
一代又一代詩人沿著李白的思緒前行,鋪展懷古詩作,在他們的書寫下,“金陵”二字逐漸被六朝煙水氣浸透,“金陵懷古”也由此演變為中國文學中一個永恒的母題。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弊鬟@首《桂枝香·金陵懷古》時,正值晚秋,王安石登高遠眺,見長江翻騰似白絹,群山峻峭若箭鏃;殘陽下,江面舟楫往來,西風中,酒旗斜矗飄曳。
彼時的王安石變法失敗,目睹北宋積貧積弱的現實卻無能為力。澄澈高遠的秋日,金陵奔流而去的江水,讓詩人起了懷古傷今的深沉意緒: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六朝的風云變幻都隨水逝去,空余此地的寒煙芳草。詩人將興衰榮辱融入自然永恒的意象中,追思過往,叩問歷史長河的流向。
金陵之水滔滔東去,磅礴之勢,勾起詩人千百愁緒;姑蘇之水靜靜流淌,撫平愁緒,讓詩人從詠史懷古的哀思中抽離。
“北風一夕阻東舟,清早飛帆落虎丘。運數本來無得喪,人生萬事不須謀。”王安石在《蘇州道中順風》抒發生命哲思。昨夜北風猛烈,阻滯向東行駛的船只,今早風向突變,船只飛速便至虎丘。許是虎丘清麗的美景寬慰了詩人,他不禁生發感慨: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充滿了變數,許多事情不如順其自然。
“僧蹊蟠青蒼,莓苔上秋床。露翰饑更清,風蔦遠亦泉。掃石出古色,洗松納空光?!蓖醢彩@首《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韻》,記錄下蘇州慧聚寺周圍清新的景致。蔥郁草木間蜿蜒的小徑、悄悄爬上石床的苔蘚、叫聲清越的飛鳥、微風吹動下擺動的藤蔓、林間空明的陽光……遠離塵囂的山林禪境讓詩人無比留戀, “久游不忍還,迫迮冠蓋場。”官場紛擾,詩人多想擁有此般寧靜自由的生活。
古往今來,厭倦宦游生活的朝臣文人比比皆是,真正隱逸的卻屈指可數,范成大便是其中一位逍遙之人。
“倦游客舍不勝閑,日日清江見倚闌?!弊鞔嗽姇r,范成大正從家鄉蘇州赴南京參加漕試,羈旅生涯苦悶孤寂,詩人早已疲憊不堪,在客舍百無聊賴,只能日日倚欄遠眺一江碧水,思索此身何寄。到了晚年,詩人終于得以退隱石湖,將一己之身托付于故鄉的山水田園。
春天,范成大在蘇州寫下《古梅》, “壓倒嫩條千萬蕊,只消疏影兩三枝?!痹娙藧刍?,又在《自閶門騎馬入越城》中寫, “村前村后東風滿,略數桃花一萬重?!睎|風蕩飏,桃花艷放,只一句便寫盡江南春之盛。
夏日,鄉村的農忙景象,在范成大看來妙趣橫生。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蹦心信燎趧谧鳎⒆觽冇袠訉W樣,在桑樹下學種瓜。若酷暑難耐,詩人便去洞庭西山太湖岸邊的消夏灣避暑,閑適自得。 “縱有暑光無著處,青山環水水浮空?!彼凇朵N夏灣》中寫道,太湖水汽氤氳,樹林陰翳,暑氣仿佛到不了此處。四季輪轉,范成大在蘇州寫下《四時田園雜興》絕句六十首,在這塊土地上,找到了自我的歸屬地。
龍盤虎踞雄風起,吳風雅韻最江南。秦淮河的槳聲與太湖的櫓歌在詩行中交織,響徹古今。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麗媛 肖甜
(圖片來源:綜合蘇州發布 南京發布)
上觀號作者:交匯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