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可則書法,在通篇上,有著穿插,有著顧盼,尤其是前后的對比,是十分突出的,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到,這種布局上的特點,也已經超越了行列限制,實現了一種自由感,橫無行,豎無列,這種錯綜復雜的現象,著實讓人佩服。
相信,你看到這樣的布局特點,也會有一番感想的,也會有自己的感觸的,也相信,這樣的布局特點,對我們今后的書法創作,也會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的,也希望你在今后的書法創作中,能夠靈巧地應用,寫出一種新高度。
在這幅作品中,開篇第一個字,就已經將氣勢拉滿了,第一個橫筆寫得不僅短小,而且傾斜而上,而第二個橫筆,雖然比較長一些,但是,你會看到,這兩個橫筆,也是呈現出一種平行的狀態,很是有視覺沖擊力。
在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中,書法藝術以其獨有的韻味,傳承了數千年的文化精華。清朝初期的書法家程可則,盡管其作品流傳至今的不多,但他的書法技藝之精湛、風格之獨樹一幟,至今仍備受贊譽。本文將引領您深入了解這位書法巨匠的生平,一同體驗他筆下所蘊含的風雅與情趣。
程可則自幼便顯露出非凡的文學才華,被譽為“神童”。他的官場生涯始于順治九年(1652年),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官場,順治時期任職九年,康熙時期又服務了十二年,直至五十歲逝世。盡管官場生涯一帆風順,但他對書法藝術的熱愛并未因此減退,反而在公務之余,更加專注于書法的研究與創作。
雖然程可則的作品流傳下來的不多,但每一件都是精品,被各大博物館珍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藝術館、廣東省博物館、新會博物館以及河北博物館都收藏了他的書法作品,形式多樣,尤其以行草書最為人所稱頌。這些作品不僅顯示了程可則深厚的書法功底,還透露出他獨特的藝術個性和審美追求。
廣州藝術博物院收藏的程可則草書立軸,是他晚年極具個性的代表作。作品題款:“為建奇親翁書壽,可則。”可以感受到深深的家庭情感和美好的祝愿。在書法風格上,程可則的作品與明代著名書法家祝允明有相似之處,但更顯秀逸,以簡約見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從這幅草書立軸來看,字體大小不一,縱橫交錯,如同江河奔流,氣勢磅礴。在字形結構上,程可則追求在穩定中尋求變化,開合有度,收放自如。例如“樓、掇仙、花、龍”等字,多采用橫勢,顯得寬博而外展;而“井、茸”等字則以懸針豎取縱勢,形態各異,變化多端。在筆法上,他追求“虛和”,強調“不欲使一實筆”的原則,點畫呼應,線條流暢而有力度,起筆、收筆及轉折處提按分明,展現了卓越的書法技藝。
在墨法上,程可則擅長使用淡墨,淡墨中透出墨光,既保持了畫面的清新雅致,又避免了灰暗之感。這得益于他對董其昌簡淡墨法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在章法布局上,他追求疏朗,行與行之間相互呼應,相互避讓,通過字形的大小或態勢的調整來避免沖突,形成了白大于黑的視覺效果。
程可則的書法之路,是繼承傳統與創新并重的過程。在康熙執政之前,他深受明代“尚態”書法風格的影響,從唐楷入手,以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為學習對象,同時追求張旭、懷素的韻味。康熙執政后,隨著董其昌書風的流行,程可則順應時代潮流,轉而學習董其昌、祝允明和王寵的草書,并在魏晉以及唐宋、元明諸家法帖中汲取精華,最終形成了清新雅致的獨特書法風格。
在我們的印象中,一提到程可則書法,那種豪邁之氣,就會立馬浮現在頭腦中,并且,那種豪氣,也會滌蕩在心間,不是嗎?相信朋友們也都有這樣的感受,但是,看到程可則的書法,卻讓人感到比較意外,他的書法,不僅有著豪邁之氣,而且還將文人氣書卷氣,表現的十分完美,到位,堪稱典范,相信,你看到他的書法作品后,也會被深深地震撼到的。
程可則下面就分享劉源將軍的書法,希望你看到后,也能夠將美好傳遞下去,讓更多的朋友有機會參與到書法的討論中來,同時, 也期待你能夠從中受益,為下一步的書法創作提供參考,也希望你能夠分享更多優秀的書法作品,為弘揚傳統文化做出積極的貢獻。
從這幅作品上看,這幅字跡,的確,與眾不同,不僅有著扎實的傳統書法之功夫,而且那種運用能力,更加高妙,更加有氣質,每一幅作品,都表現出一種剛柔并濟的狀態,同時,我們也能夠感受到一股濃郁的文人氣。
諸如這幅作品,一上眼,就給人一種筆墨瀟灑的感覺,而這種感覺還是非常強烈的,尤其是用筆上,變化多端,變幻莫測,是一種無法捉摸的新境界,相信,你看到這樣游刃有余的筆法變化,也會被深深地震撼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