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劉旭強
在成都高新區,每月一次的“房屋健康體檢”正在進行。將遙感衛星技術運用于房屋安全監測,將傳統的單點監測轉換為全域感知,破解了成都數萬棟建筑的監測難題,甚至帶動相關產業轉型,這正是成都開放“創新場景”的目的所在。
今年3月,成都市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掛牌“場景創新促進中心”(以下簡稱“場景中心”),設立“場景創新部”,系統性開放“城市級”應用場景,幫助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日前,該中心場景創新部部長何博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講述了中心“政府投資+場景清單”的場景創新模式。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首創西部“科技篇” 以政府投資撬動企業首單
場景創新,重點在于為新技術新產品找到首試首用和測試驗證的機會。
“我們的新技術,不少客戶感興趣,但再往下聊,普遍會問有沒有成功案例?”一位成都科創型中小企業負責人的反饋,道出了科技型新產品進入市場的核心痛點——缺乏“第一個吃螃蟹”的市場驗證。
一般而言,科技型新產品雖有某方面的技術創新,但綜合考量行業資源、現有解決方案、價格等因素,難以從市場中搏殺出來。
這直接導致,如何幫助新技術新產品獲得寶貴的第一筆市場訂單,成為場景創新工作的全國性難題。
成都的“解題”思路是,編制政府投資項目“科技篇”,創新性地要求,政府投資項目按照總投資的一定比例,剛性嵌入新場景需求。
這意味著,在政府主導的項目建設中,必須為新技術、新產品預留首試首用和測試驗證的空間,為創新產品提供關鍵的“第一筆訂單”和成功案例。
據了解,這種以政府訂單直接撬動場景資源開放的模式,為西部地區首創。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曹炳梵 攝
新區先行先試打造“場景公園”加速模式推廣
作為城市科技創新的“主陣地”,成都高新區、四川天府新區及成都東部新區三大新區對“科技篇”新政先行先試。
成都高新區強調全周期流程閉環管理,在策劃將“科技篇”需求作為政府投資項目前置條件。在后續決策、實施、竣工各個階段,對技術可行性和產業帶動性進行動態評估和擇優定標,確保項目實效與示范性。例如,新川博物館項目總投資約8.2億元,其中“科技篇”擬投入約5千萬元,打造國內有影響力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四川天府新區主打“評定分離”。在產業升級、智能公共空間、新型基礎設施等政府投資領域,探索“評定分離”招采模式,確保技術產品與需求精準對接。
成都東部新區的策略是政策護航,探索制定了一個工作推進機制和工作指引、評審辦法2個配套文件的“1+2”政策體系,引導政府投資賦能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目前,三個新區已形成新川博物館、四川天府新區口腔醫院、簡州新城消防戰勤中心等一批標桿項目。以此為起點,成都計劃在三大新區率先打造集中展示區,作為“綜合性場景公園”,形成一批可落地、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桿性示范場景,加速相關模式推廣復制。
圖片來源:成都發展改革
清單常態發布 以真實場景需求筑巢引鳳
對城市而言,場景創新也是強有力的招商引資工具。
許多待招引的科創型企業,除對政策資源有訴求外,還期望政府能為公司產品提供落地場景。
為此,場景中心建立了常態化“場景供需清單”發布機制。一方面強調精準對接,定期從投促部門獲取企業的具體場景需求,并依托全市場景創新體系分解落實,推動相關單位開放場景。通過場景開放共享的模式,助力更多科技型企業落戶成都。
另一方面,著重高頻發布。目前,場景中心已組織56個單位,聚焦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以“小切口、細顆粒度、強針對性”為導向,發布場景需求836個、場景供給能力381個。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譚玉涵 攝
同時,場景中心通過“點對點”組織協調會,力促供需高效匹配。在為某軌道交通企業召開的訴求對接會上,技術支撐方、產品研發方、產品使用方及相關行業部門悉數到場,連遠在深圳、東北的相關供應商都被邀請到成都參會,共同在真實環境中測試驗證。
下一步,場景中心將持續發布場景需求清單,釋放真實的場景需求,吸引帶動有相關場景供給能力的企業關注成都、落地成都。在成都高新區,每月一次的“房屋健康體檢”正在進行。將遙感衛星技術運用于房屋安全監測,將傳統的單點監測轉換為全域感知,破解了成都數萬棟建筑的監測難題,甚至帶動相關產業轉型,這正是成都開放“創新場景”的目的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