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清茗
一窗疏影
數竿修竹
半卷閑書
在山水畫卷中
與心中的那個
“慢世界”重逢
風雅·物境:明清文人藝術生活展
“風雅·物境:明清文人藝術生活展”由北京藝術博物館與嘉德藝術中心首次聯袂呈現,將于 2025 年 7 月 1 日至 9 月 10 日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展出。
此次展覽甄選 118 件/套文物精品,帶您感受明清文人雅士藝術生活的獨特韻味。展覽云集董其昌、唐寅、 陳洪綬、倪元璐、錢維城、鄭板橋等名家杰作,更有王翚巨幅山水長卷《江山無盡圖卷》震撼亮相!
【展覽信息】
“風雅·物境:明清文人藝術生活展”
時間:
2025
7
1
9
10
地點:嘉德藝術中心
一層
達古今之宜——清代宮廷設計潮流
“達古今之宜——清代宮廷設計潮流”展以清代宮廷藝術為背景,探究中國造物如何“通古今之變”。展覽將通過“追蹤一件仿古藝術品的誕生”拉開序幕,帶領觀眾走進此次關于傳承與創造的沉浸之旅。
此次展覽是嘉德藝術中心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的系列展覽中,覆蓋文物門類最多、體系最完整的一次。涵蓋青銅器、瓷器、玉器、琺瑯器、書畫、古籍、織繡等。從 211 件故宮珍藏文物中,探究清代宮廷設計師們如何慕“古”求“新”。
【展覽信息】
“達古今之宜——清代宮廷設計潮流”
時間:
2025
7
5
10
8
地點:
嘉德藝術中心
二層
“.GIF”重美術館2025夏季大展
6 月 21 日,備受矚目的重美術館 2025 夏季大展“.GIF”如約而至。“.GIF” 作為數字早期圖像格式,以低技術門檻和高傳播效率流行,其循環播放機制成為 “變化” 觀看方式的隱喻——一種不斷更新的視覺經驗與意義生成方式。
此次展覽邀請了段少鋒、辛云鵬、孫文杰三位充滿活力的策展人共同策劃,11 位/組藝術家以 AI 算法、機械裝置等多元手段創作。作品或互動或疏離,以搖擺、旋轉或細微變化挑戰感知邊界。
展覽跳出 “動態裝置” 傳統框架,強調 “運動” 作為作品的結構語言,引導觀眾超越對 “動” 的直覺,重新思考時空與身體感知的關系,呼應社會科技演進中感知持續更新的生存處境。
【展覽信息】
.GIF
”展覽
時間:
2025
6
21
10
8
地點:
重美術館
朱紫薇個展“隱跡與剖白”
凱旋畫廊展出的藝術家朱紫薇個展“隱跡與剖白”,著重呈現了朱紫薇于 2023 至 2025 年創作的二十余件畫作,從中我們得以窺見藝術家如何從文學中得到滋養,又憑借其敏銳的感悟力和多年實踐中練就的下筆直覺淬煉出具有辨識度的個人風格,以及這些或沉郁或揮灑的筆觸間蘊藏的未來潛力。
作為一位在其職業藝術家生涯伊始階段即展現出鋒芒的畫家,朱紫薇以其不過分張揚但又具備強信念感的作品面貌,成為了新一代女性創作者的一種樣本。朱紫薇鮮少描繪現成圖像,她的畫布上大多是記憶、聯想、文學意象在腦中的存影,以及被符號化、碎片的現實事物共同形成的重巒疊嶂。詠嘆般重復出現的事物輪廓和時間意象則提示著我們,在日常細節中總是潛伏著存在的銳利與荒誕。
【展覽信息】
朱紫薇:隱跡與剖白
時間
202
5
6
14
日至
7
27
地點
凱旋畫廊
雕塑小史:時間沉淀物
當 13500 年前的靈井鳥雕與最新數字雕塑隔空相望,藝術長河的密碼在山中天藝術中心悄然破譯。2025 年 6 月 13 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盛宴在山中天藝術中心拉開帷幕——由策展人張營營精心策劃的群展“雕塑小史:時間沉淀物”在山中天藝術中心隆重開幕。這場凝聚無數巧思的藝術盛宴,以別開生面的視角重新梳理了雕塑藝術的發展脈絡,為觀眾開啟了一場關于時間、歷史與藝術的深度對話之旅。
展覽“雕塑小史”圍繞“時間的沉淀物”展開,藝術作品從 13500 年前考古發掘的小型骨雕靈井鳥,到傳統的單體雕塑、金屬鑄銅、瓷制作品、3D打印、仿真硅膠、編程技術、數字藝術、肢體展演、泥塑玩具、現代招幌和擺塑的委任創作等,它們由天然和人工材料或其混合物制成,人類社會中技術工具的長期發展與演變也蘊藏其中。這個展覽讓不同時期的雕塑產生對話,讓當代藝術創作與古時的發現產生共鳴。
【展覽信息】
雕塑小史:時間沉淀物
時間:
2025
6
13
日至
9
14
地點:山中天藝術中心
王鑫焱最新個展“漫步”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于蜂巢|北京主展廳 A 廳呈現藝術家王鑫焱最新個展“漫步”,是繼“極夜”(蜂巢|上海,2024)、“烏圓之影”(蜂巢|北京,2023)之后藝術家王鑫焱在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的第三次個展。
本次展覽將以王鑫焱畫布之上的感知經驗為牽引,藉由其創作中具象與非具象交織交替的情動狀態,導向一次于抽象光譜上進行的、充滿侵略性的存在“漫步”,更是一次自在的、不設目的的勘探。
【展覽信息】
王鑫焱:漫步
時間:
2025
6
28
日至
8
27
地點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任小林最新個展“艮岳”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在蜂巢北京B、C展廳推出藝術家任小林的最新個展“艮岳”。繼 2019 年蜂巢北京的個展“模糊的末端”后,此番新展將匯集任小林六年來的精選繪畫 28 件。
任小林以融合東方精神與現代感知的居間美學,重構了繪畫與世界、個體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展現出一種獨特的視覺思想性與文化深度,探討繪畫的居間性美學路徑。
【展覽信息】
任小林:艮岳
時間:
2025
6
28
日至
9
14
地點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將死亡帶回生活
在加速老齡化的現實中,衰老與死亡已成為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將死亡帶回生活”跨學科群展聚焦生命的盡頭,重新審視我們對衰老、病痛、終結與哀悼的理解。
本次展覽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醫學社會學研究中心發起,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景軍擔任學術指導,周雯靜與岳明月擔任策展人,MACA 藝術中心協辦,并得到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安寧療護分會和老年教育分會的支持。
展覽匯聚了來自藝術、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和社會工作的 21 位創作者,通過影像、裝置、繪畫、互動媒體和文獻等多種媒介,探討我們如何與死亡共處。““將死亡帶回生活”不是一場關于終點的展覽,而是一個為未竟情感與公共想象打開的精神空間。在這里,我們邀請觀眾一同思考:我們如何面對“死亡”,如何理解“活著”。
【展覽信息】
將死亡帶回生活
時間:
2025
6
28
8
17
地點:
MACA
林于思個展“如是我聞”
林于思個展“如是我聞”是一場回顧性的展覽,聚焦藝術家從童年記憶到創作實踐的精神軌跡。成長于通信技術尚未普及的年代,林于思在少年時期對世界的認知多源于父輩口耳相傳的“聽說”。這些聽來的故事,成為他視覺想象的源泉,深深影響了他對圖像與現實的理解。
林于思以這些記憶為基礎,以細膩的筆觸將虛幻的神怪仙靈化為真實的視覺形象,也通過親身實踐中外繪畫技法,探索藝術的本質。他相信,無論虛實,皆為人生體驗的一部分,藝術應由自己親歷鉆研與實驗,無謂成敗。林于思巧妙運用宣紙的滲透性、毛筆的彈性和水墨的流動特質,以多樣技法與想象力,構建出一種超越時間與語言的當代水墨表達方式,為傳統媒介注入新的生命力。
【展覽信息】
林于思個展
“如是我聞”
時間:
2025
6
28
8
30
地點:
東京畫廊
+BTAP
北京空間
培源藝術節
培源藝術節脫胎于 2019 年創辦的“培源·青年戲劇人才培養及劇目孵化平臺”,平臺累計征集劇本 4000 余部,孵化作品 169 部,其中 75 部成功實現商演。五年來,“培源”平臺不乏口碑佳作,更通過“被孵化者成為孵化者”的良性循環。本屆藝術節是“培源”站在歷史經驗、資源成果基礎上的全新升級,探索建立規范化的版權推介和交易機制,為出品機構降低投資風險、擴大選擇范圍,為編劇、導演創造“被看見”的機會,是藝術節的重要使命之一。
2025 培源藝術節國內演出板塊以北京國話先鋒劇場、北京人藝小劇場為主陣地,六部精彩劇目輪番上演,覆蓋懸疑、科幻、歷史等多類題材,包括懸疑驚悚劇《圍霧迷城》、話劇《糟糕的熙德》、實驗記錄劇場《7平方厘米下的旅程》等。
本屆培源藝術節中首次推出的“出海單元”,精選三部風格鮮明的劇目登陸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包括成人童話《花生的榮耀之旅》、北京曲劇《我這一輩子》、新創劇目雜技肢體劇《新手》。
演出
信息】
2025
培源藝術節
新劇展演
2025
6
21
日至
7
6
出海單元(愛丁堡藝術節)
2025
7
30
日至
8
24
音樂劇《大狀王》
音樂劇《大狀王》為西九文化區(西九)委約創作、西九及香港話劇團聯合制作的原創粵語音樂劇,歷經了十年的醞釀及打磨,融合頂尖主創團隊(如作曲高世章、作詞岑偉宗、編劇張飛帆、導演方俊杰等)的才華,于 2022-2023 年在香港正式演出后,立即綻放出耀眼奪目的光彩,口碑爆棚!演出不僅引發行業轟動,更一票難求。
本劇以廣東狀元方唐鏡與厲鬼阿細的恩怨救贖為主線,在跌宕起伏的情節發展中,主人公經歷從憎恨到原諒,探討生命無常、善惡難辨,情節扣人心弦,兼具戲劇張力與人性深度,令人回味無窮。正如劇中所唱的,“有幾多邂逅,會終生也未忘記……”,相信與《大狀王》的這次邂逅,必會令你念念不忘。
(2023 年香港演出劇照攝影:Winnie Yeung@Visual Voices,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及香港話劇團提供)
演出
信息】
音樂劇《大狀王》
時間:
2025
7
11
日至
20
日(星期一休息)
地點: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