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栗秋
來源 | 廣告案例精選(ID:ad2829)
一直以來,大家似乎總喜歡用“狗”來罵人,反而在“貓”這個字上卻沒有衍生出太多的臟話。
因此當網友在超市里看到“狗奴”兩個字的時候,第一反應就直接聯想到“狗奴才”上,但又覺得未免罵得太臟了點。
到底是哪個品牌這么大膽啊?
1
事實上,這是可口可樂推出的一種新包裝,在香港各大商超以及便利店內都有售賣。
紅紅的背景上,赫然寫著大大的兩個字——“狗奴”。
網友:小紅書@莽莽在香港
看見的第一秒心里只有一個想法:這真的是能印上來當廣告的詞嗎?
或許是受到各種電視劇的洗腦,“狗奴” 一詞在我們的語境中天然帶有貶義聯想。
如果逛超市的時候看到這個包裝,會有一種莫名其妙被罵了的感覺,因此引起了許多網友強烈的不滿。
但這次,或許可口可樂是真的想大喊一聲,冤枉啊主子!
其實這款“狗奴”是一個系列的標語,對應的還有一瓶“貓奴”。
放在一起看,就顯得很正常了。
貓奴狗奴,也就是對各位養寵人士的一種昵稱。
看到了這里,網友們才終于明白了“狗奴”是什么意思。
并且這一款包裝的產品僅在香港地區售賣,在粵語環境中,“狗奴”其實毫無違和感,但放在普通話的語境中就稍顯奇怪了。
同樣的還有一款“妹豬”,可能清真人士見了也會“勃然大怒”,但這在粵語中表達的是對可愛女孩的一種昵稱。
圖源:小紅書網友
你看這事兒鬧的,怎么不早點說清楚呢。
導致網友還以為這是某些小眾的愛好,甚至聯想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
原來是狗奴啊,那沒事了......搞清楚之后大家也紛紛開啟了自我檢討。
好一出現實版“心臟的人看什么都臟”大戲,簡直太精彩了。
而這個產品到了大陸版里也換了一個更讓人容易接受的說法,叫做“狗狗教”、“貓貓教”。
中文真的很博大精深,明明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但突然一下就顯得非常可愛了。
圖源:小紅書網友
這才是咱們“貓狗教”的鏟屎官們該看的廣告啊。
2
看到這里,是不是以為自己逃過一劫,至少“狗奴”不是貶義詞了。
“鏟屎官”可能是逃過了,但是“打工人”還是挨罵了。
誰懂上了一天班之后,在地鐵上看到偌大的“返工狗”三個字,感覺命更苦了。
圖源:小紅書網友
好強的攻擊性,罵的太臟了,“返工狗”徹底破防......
網友: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難道這就是被無良港媒標題鍛煉出來的強心臟嗎,感覺放在內地的話是會挨罵的程度。
或許也是因為考慮到這個因素,所以可口可樂在內地的標語就顯得非常的中規中矩。
大部分都是照搬了近年來比較熱門的詞匯,例如i人e人、干飯人、顯眼包以及麥樂雞俠等。
一眼看過去就知道,很無聊,無聊到掀不起任何水花。
雖然有刻意弱化了標簽的攻擊性,但用這些已經火了很長時間的詞匯來做廣告,所帶來的反響就是非常平淡,遠不及香港版本的話題熱度。
甚至讓人感覺有點莫名其妙,不知道意義何在,圖案也不好看,很難讓人產生分享的欲望。
這種廣告差異的背后,到底是可口可樂對兩地文化敏感度的精準把握?還是創意枯竭下的保守選擇呢?
3
這也不是可口可樂第一次被質疑了,之前也有過這種想要將一碗水端平結果又莫名陷入了“冤枉”之中的事件。
就在今年春節的時候,本該是闔家歡喜的日子。
為了討個好彩頭,也為了烘托一些過年的熱鬧氣氛,可口可樂一連發了好多條微博。
一開始發了些“和友友們聚聚”,“把爸媽接來過年”等話語,突顯出品牌的人情味。
直到又發了一條“老爸一言未發,一桌菜道道正中心趴”、“網紅餐廳,不如老爸廚房”的微博之后,網友們炸鍋了。
圖源:可口可樂
這次炸鍋的原因,是因為“男性做飯”......
網友紛紛質疑,憑什么默認男性進廚房,憑什么是男的上菜?
或許是因為在過年的日子,避免觸大家的霉頭,又或許是真的抗不出輿論的壓力,怕給品牌帶來不好的影響。
可口可樂又重新發布了一個新的版本,畫面改成了媽媽和女兒的溫情畫面,配文寫著“最好的廚房搭子”。
圖源:可口可樂
網友又不樂意了,這次的理由是,憑什么不是爸爸的好幫手,怎么又是女性下廚房,這是刻板印象嗎?
這下是真的完蛋了,好像沒做什么但是男男女女全都得罪了。
可口可樂公關部估計一整夜都睡不著,翻來覆去的思考,怎么會這樣?
知道網友們對性別議題比較敏感,但從來沒想到會這么敏感。
光是想想都汗流浹背了,這應該是品牌方帶過最難帶的一屆網友吧。
4
以“狗奴瓶”事件為核心來看,這種爭議的本質,是品牌在追求年輕化、本土化過程中遭遇的文化認知沖突。
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任何營銷行為都可能被無限放大,品牌必須更加謹慎地把握幽默與冒犯的邊界。
加上還有春節時陷入的“辱男又辱女”的前車之鑒,后續才會出現大陸與香港兩種截然不同的廣告風格,以及謹小慎微的態度。
難道可口可樂真的沒有營銷能力嗎?那也未必。
在之前的歐洲杯時,當C羅在發布會挪開可樂瓶致其市值蒸發40億,所有人都以為這是可口可樂的品牌危機。
但品牌卻巧妙地將“可樂梗”玩到了極致,意外成為了反向營銷的大贏家。
從這種將危機轉化為社交話題的能力就能看出,可口可樂絕對有老道的營銷經驗。
如今這種營銷能力斷層的現象,或許折射出了所有外資品牌必須面對的考題,那就是要如何在“跨文化”的環境中顯得尊重又有趣。
畢竟最打動人的創意,永遠生長在最熟悉的文化土壤里。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廣告案例精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