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兩款六代機,北六代機殲50相對是比較神秘的,露面比較少一點。最近殲50也是再次進行了試飛,讓大家看到殲50戰機的最新進展,那么殲50到底是原型機狀態還是驗證機?目前試飛頻次較低又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6月29日,有網友偶遇到殲50在空中試飛,根據相關圖片顯示,殲50這次試飛中起落架是外放狀態,不排除這是剛起飛或準備降落的時候。試飛時殲50的蘭姆達機翼結構清晰可見,包括機翼后緣的各個啟動舵面運動時的細節都可以看到,也說明殲50目前的各項狀態比較穩定。
目前來看,殲50的試飛頻次依然是比較低的,大概率是1-2星期一次,也就是時隔半月左右,稍低于南六的殲36戰機。殲36就是飛的太勤快了,甚至是低空飛過,以至于現在關于殲36各種細節圖片都滿天飛。那么同為六代機有一些區別,也引發網友的好奇,現在殲50的狀態到底是原型機還是驗證機呢?
個人的感覺應該還是原型機,而不是技術驗證機。何謂“技術驗證機”?大白話就是現在有一種或幾種技術,要驗證這技術是不是能用,好不好用,因此造一架飛機來試試看。這種技術包括但不限于氣動布局、隱身材料、矢量技術。但飛機試飛畢竟風險很高,因此實際應用中一種驗證機往往就驗證一項和飛行相關的主要技術,比如X-31驗證推力矢量,英國EAP驗證三角鴨翼,心神驗證飛控系統和隱身布局。知道了驗證機的確定定義,那我們回頭來看殲50戰機的狀態。
很明顯殲50身上和飛行相關的技術可不止一項,比如說蘭姆達機翼的氣動布局,全動翼尖、無平尾設計、對應的新型飛控,動態隱身等等,以上任何一個或兩個技術都需要專門驗證了,因此殲50本身能幾種這么多種新技術那就絕非是驗證機,而是已經進入了原型機階段。
至于試飛的頻次為何比較低,其實道理可能非常簡單,那就是“不著急”,目前六代機各個子系統中唯一短板可能就是發動機了。不管是殲50還是殲35,還是美國的PPT上的F-47,到現在為止全球都沒有公布一款專門適應六代機性能的發動機。不管是之前所謂的“旋轉爆轟發動機”,還是“變循環發動機”目前也都還在開發階段。也就說殲50也好殲36也好目前試飛用的最高也就是殲20殲35這一代的中推或大推發動機。
既然發證是要等發動機的,那就不用太著急了,按部就班的測試即可,每個項目的慢慢測試,有問題解決問題,沒問題就正常推進項目。這個可以參照殲35的原型機FC-31的發展過程,實際上FC-31不僅裝過RD-93,殲35早期還裝過RD-93國產版本WS-21,或WS-13,但是后面量產定型版那肯定還是裝WS-19。估計殲50也是有這么一個過渡的過程,現在新戰機等航發也不是我們一家的問題,實際上美西方也是如此。
目前我們看到的殲50原型機目前只有這一架,不知道什么時候能看到第二架原型機。當然這個可能還是和測試項目有關,畢竟多架原型機測試是為了分開測試加快進度。而制造原型機不是量產,制造一架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時間上不著急那么短時間內不會制造第二架。而且在原型機外,大概率還要制造一架會做靜力測試。
目前來看,國產六代機的研發速度已經大幅領先西方,從驗證機到原型機,其實已經走過了很大一步了。比如X-31驗證矢量技術從1990年到2003年分為3個階段一共用了13年。這時候就體現出我們裝備一代、設計一代、預研一代的優勢了,我們裝備殲10的時候差不多2006年,那時候就研發殲20,預研六代機了,13年后殲20裝備,19年后六代機試飛,完美符合這個發展規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