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是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也成為各大汽車企業產品市場競爭的有力手段。然而,近年來,智能駕駛無序發展造成了很多事故。針對亂象,前不久,工信部發布通知,要求汽車企業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智能駕駛野蠻生長不符合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規律,有序發展是我國汽車產業多年來總結出的寶貴經驗。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汽研”)抓住我國智能駕駛的發展趨勢,適時啟動了中國汽研華東總部基地建設,并與蘇州市政府合作,成立了蘇州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服務平臺。
6月26日,中國汽研華東能力發布會暨智聯汽車與核心部件前沿技術研討會在蘇州舉辦,汽車界智能駕駛專家,以及我國智能領先企業,阿維塔、賽力斯、吉利等企業紛紛出席,分享了各自的最新成果。
智能駕駛的問題不少
智能駕駛已是普遍性的共識,各家企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研發。然而,智能駕駛作為新生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也暴露出很多問題。記者梳理演講嘉賓提及的問題,主要歸結為三個方面,技術層面問題、檢驗檢測層面問題、產業生態層面問題。
多年來,視覺派與激光雷達派路線之爭持續不斷,技術路線之爭分散了企業的注意力。純視覺方案依賴攝像頭與深度學習模型,在雨霧、夜間等復雜場景下性能顯著下降;激光雷達融合方案雖能提升感知精度,但成本較高且對算力要求比較高。
在汽車市場上,特斯拉的純視覺路線產品銷量較高,讓小鵬汽車等企業從激光雷達路線轉向視覺方案,這反映出技術路線選擇的市場波動性。
當前智能駕駛分級標準(如L2/L3)存在模糊地帶,L2+級別在營銷中被過度宣傳為“智能駕駛”,易導致車主誤用。同時,國家標準制定速度滯后于技術發展,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國標制定雖已啟動,但L3級自動駕駛認證仍處于試點階段。
深度學習模型依賴大量真實場景數據,但奇形怪狀車輛、動物、道路維修等邊緣場景數據稀缺,導致模型在極端情況下識別能力不足。智能駕駛的研發普遍采用仿真技術,虛擬仿真雖能高效覆蓋部分場景,但其置信度不足,需與實車測試、試車場測試結合形成“三支柱”驗證體系。目前,三者協同機制尚未完善,影響測試效率與成本。
在檢測層面,測試資源分散與重復建設是主要問題。車企普遍自建測試設施,導致目標物(如假人、假車)、仿真工具等共性技術資源重復投入。例如,試車場假車需符合標準感知傳感器要求,但各企業獨立開發,既耗時又難以保證標準化。
我國已是汽車出口大國,智能駕駛汽車也隨之出口到海外。但是,出口汽車需滿足目標市場法規,但全球法規數千條且動態更新,企業理解與適應成本高。美國在芯片、基礎模型等領域領先,并試圖通過技術封鎖限制我國發展。我國在應用層面規模龐大,但核心標準制定權仍待提升。
我國傳統汽車早期測試方法與裝備幾乎全靠進口,國產化率低。在智能駕駛時代,傳統檢測技術難以適應智能網聯汽車需求,需開發虛實融合、高可信測評裝備等新技術。
智能駕駛的生態層面問題主要表現是上下游聯動缺失,芯片、軟件、整車等環節協同不足,影響技術迭代速度,例如,國產汽車芯片已取得突破,但仍有不少企業不愿意使用。另一個問題是用戶認知與市場教育不足。有些用戶對智能網聯汽車功能邊界認知不清,過度依賴輔助駕駛功能。有些事故本可避免,但車主沒有在關鍵時刻接管車輛。有些車主被短視頻中的駕車睡覺、玩手機等誤導,從而造成嚴重的交通事故。
中國汽研率先布局
華東地區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產業集群,占據了全國汽車產業規模的35%以上,以上海、蘇州、南京、杭州等城市為核心,形成了完善的汽車產業鏈生態。蘇州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節點城市,不僅集聚了上汽、吉利等龍頭企業,還擁有超過5000家零部件企業,構建了從原材料供應、零部件制造到整車生產的完整產業鏈。隨著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華東地區對技術服務的需求持續攀升,為中國汽研華東總部基地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中國汽研董事長周玉林表示,中國汽研作為國內領先的汽車技術服務機構,積極響應國家“汽車強國”戰略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求,投資超23億元在蘇州建設華東總部基地。該基地不僅是中國汽研構建全國研發測試網絡布局的重要一環,更是其深化技術服務、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舉措。通過華東總部基地的建設,中國汽研旨在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汽車產業提供關鍵技術全方位服務支持,推動汽車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
據介紹,中國汽研華東總部基地搭載了1000余套行業先進的研發和測試裝備,構建了覆蓋“材料—芯片模組—零部件—整車”全鏈條的一站式研發測試評價體系。這一體系不僅提供了從底層芯片到頂層整車應用的全棧式服務,還聚焦于智駕智艙、新能源、無線通信、智能底盤等前沿領域,為汽車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技術支持。
在整車基礎性能領域,華東總部基地擁有行業首個可吊裝飛行汽車的超大型EMC整車暗室及上限頻率達18GHz的整車電磁混響室,整車振動異響試驗室背景噪聲國內最低。這些先進設施為整車性能的研發與測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依托陽澄半島試驗場的5大測試道路與7類城市功能區,華東總部基地能夠精準模擬雨霧陽光隧道等環境場景,結合自主研發的仿真工具和測試裝備,可滿足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的全項需求。在智能座艙方面,構建了“五感”全維測評體系,可進行 人機交互-光感氛圍-聲境體驗 融合測評。同步構建全球通信網絡及衛星信號覆蓋測試能力。這為智能網聯汽車的研發與測試提供了真實、復雜的測試環境,有助于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中國汽研信息智能事業部總經理周金應告訴記者,面對融合安全發展需求,華東總部基地建成了行業首個可綜合驗證信息安全、功能安全與人工智能安全的融合安全研究中心。該中心開發了行業首個汽車垂域大模型測評體系以及整車級預期功能安全百題測評挑戰體系,旨在推動智能系統安全升級,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安全運行提供有力保障。中國汽研華東總部基地不僅硬件一流,在測試驗證方法上也進行了創新,他們采用虛擬仿真與實車驗證相結合的虛實融合測試方式,不僅縮短了產品研發周期,還提高了測試效率和準確性。通過模擬真實路況和極端環境場景,基地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發現產品潛在問題,提升產品質量和安全性。
周金應說:“作為國家級的檢測認證機構,中國汽研華東總部基地積極參與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基地不僅參與了國標和國際標準的制定,還主導了多項團體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起草工作。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標準體系,推動了汽車產業的技術進步和規范化發展。”
產業生態構建與協同發展
周玉林表示,中國汽研建設華東總部基地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汽車企業,在建設的過程中得到了蘇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打造了地方政府、檢測機構、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圈。
據介紹,“蘇州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服務平臺”旨在構建一體化檢測認證體系、強化核心技術聯合攻堅、構建多層次輻射網絡,推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多維協同發展。平臺聯合蘇州優質檢測資源,打造覆蓋整車、零部件、材料全鏈條的一站式服務中心。通過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檢測認證服務,平臺助力企業提質、降本、增效,推動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我國多所985、211高校開展了智能駕駛技術研究,中國汽研華東總部基地協同高校院所重點加強車規級芯片、線控底盤、氫能技術、智駕智艙等技術研究。通過建設國家級實驗室和加速技術轉化,推動了重大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應用,為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論壇現場,同濟大學朱西產教授告訴記者,智能駕駛有很多共性技術,如果各家分別埋頭苦干,不僅資源浪費、重復建設,還存在思路局限的難題。中國汽研華東總部基地積極與車企、科技公司等建立聯合創新實驗室,開展深度合作。通過聯合研發、技術共享等方式,基地與企業共同攻克技術難題,推動汽車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記者在現場看到,華東總部基地與吉利、奇瑞等車企建立了聯合創新實驗室,在智能網聯領域開展深度合作。通過共享研發資源、共同攻克技術難題,雙方推動了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
華東總部基地還積極與華為、科大訊飛等科技公司開展合作,共同探索智能網聯汽車的新技術、新應用。通過引入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創新理念,基地推動了汽車產業與科技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
中國汽研華東總部基地的建設和運營,將有力推動汽車產業的智能化升級,推動我國智能駕駛走上健康有序發展的道路。
文:萬仁美 編輯/版式:劉曉燁
轉自:中國汽車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