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用 AI 真正做出東西來,
有技術的同時也要有想法。
文 | 銀河紐帶
編輯 | 羊羊、Joy
想要用 AI 真正做出東西來,有技術的同時也要有想法。
AinimateLab的總監周士誠今年有兩部AI短片斬獲佳績——《缸中之腦》獲得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AIGC單元最佳動畫;《我的外星女友》則入圍了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AIGC短片單元六強。
△ 《缸中之腦》海報
△ 《我的外星女友》海報
兩部作品的風格截然不同,《缸中之腦》為情感向科幻敘事的深度探索,《我的外星女友》為像素動畫呈現的男女情感流動,而它們正是如今AI 影視創作的兩面:一是宏大瑰麗的嚴肅科幻敘事,二是充滿大膽想象的“小而美”創作。
△ 《缸中之腦》獲北影節AIGC單元最佳動畫獎
日前,極客電影(ID:Geekimovie)特別對話周士誠,邀請他談談AI影像創作的經驗與心得。
周士誠
區別于其他AI影像創作者的開放與善談,周士誠更加嚴謹內斂,他對技術既不盲目崇拜,也沒有刻意抗拒,而是始終將技術與內容緊密結合,穩步推進。
同時,將激情與對世界的好奇放在了作品里,使之情感色彩更具濃度與深度。
01《缸中之腦》:用AI破解敘事難題的實驗場
《缸中之腦》作為AinimateLab“未來癥”系列的首部作品,從誕生之初就帶著強烈的實驗屬性。
它講述了一個富有科幻色彩的情感故事:一個孩子患上神經疾病,他的母親用愛改寫時間法則,讓他的生命在大腦中永生。
周士誠在采訪中透露,這部科幻短片就是一次純粹的嘗試。
他還直言,本片的核心目標是探索AI在實際制作中的應用邏輯,而非追求商業回報。
《缸中之腦》的故事并不復雜,并且這個科幻概念也并不新奇,但是周士誠創造性地使用母子親情作為故事主線,成功地為這個冰冷的故事賦予了一抹溫暖的底色,使其成功地在一片同質化的AI短片中脫穎而出,在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AI動畫獎。
△ 《缸中之腦》主角小男孩周舟
本片改編自AinimateLab已有版權的書籍,周士誠選擇以情感表達為核心,恰恰瞄準了AI創作的最大痛點。
AI創作的難點就是敘事,大視效誰都能做,但連續的人物一致性、連續的強敘事,才是最難的。
周士誠的團隊在創作中遭遇的最大挑戰,正是AI生成內容的"一致性"問題——由于AI生成的每張圖像都存在細微差異,如何保證角色形象、場景環境在全片中的統一,成為必須攻克的難關。
△ 小男孩周舟的現實形象VS宇航員形象
為解決這一問題,團隊采用了“線下訓練模型+三維場景搭建”的混合方案:
通過提前訓練專屬模型,確保角色形象的穩定輸出;同時用三維軟件搭建真實背景模型,將AI生成的角色合成其中。
這種"AI生成+傳統制作"的結合方式,既發揮了AI的效率優勢,又借助傳統技術彌補了AI的短板。
△ 周舟母親從年長到年輕時的容貌變化非常自然流暢
正如周士誠所言:
AI只是一種工具,就像軟件一樣,最終目的是把片子做好,而不是為了用AI而用AI。
這種務實思路讓《缸中之腦》在眾多AI作品中脫穎而出。
相較于那些一眼就能看出"AI痕跡"的作品,它更注重內容本身的完成度,最終憑借扎實的敘事和技術突破斬獲獎項,印證了"好作品無關工具,只關質量"的創作理念。
02 《我的外星女友》:像素風外殼下的AI創作探索
與《缸中之腦》的嚴肅實驗不同,AinimateLab在創作《我的外星女友》時,帶著更輕松的創作心態。
這部像素化風格的動畫短片被他形容為是一部"偏娛樂性的作品",本片由團隊中的“AI導演”將個人頭腦中的想象場景付諸于畫面之上。
所以,與其說本片是一次創作,倒不如說更像是一次肆意潑灑才華的游戲。
《我的外星女友》是一部將科幻與戀愛喜劇相“混搭”的動畫短片,講述了普通男孩方程與外星女孩小麥的戀愛日常。
片中,AI 技術與團隊飛揚的想象力相互結合,使那些離譜的腦洞情節看起來也 “十分合理”。
小麥手中宇宙模擬器、粒子轉換槍、形象環形儀等諸多不明覺厲的道具,讓觀眾直接聯想到哆啦 A 夢的神奇百寶袋。
△ 外星人小麥擁有許多厲害的道具
然而,片中的經典致敬環節還不止于與此。
寶可夢、馬里奧兄弟、逆轉裁判等彩蛋場景的出現,更為本片增添了一份類似于《瞬息全宇宙》的 Z 時代狂歡氣質。
這部跨越星際的愛情故事,成功地讓所有看過的觀眾都high了起來。
在技術路徑上,本片選擇了更輕量化的方案,比如主要使用Midjourney等線上平臺生成基礎內容,再結合傳統合成軟件完成后期制作。
其中,約1/3到1/4比重的工作依賴傳統工具。這種"線上工具+傳統軟件"的混合模式,既適應了像素風格對細節精度要求相對較低的特點,也體現了團隊對不同AI工具的靈活運用。
作為一個"小IP孵化項目",《我的外星女友》采用類似短劇的形式持續更新,其創作邏輯與《缸中之腦》形成鮮明對比:后者聚焦AI在強敘事中的技術突破,前者則更關注AI與個性化表達的結合。
周士誠將其定義為“做著玩”的項目,卻“無心插柳柳成蔭”——入圍了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AIGC單元。
兩部作品雖風格迥異,但共同指向一個核心認知:AI不是顛覆者,而是賦能者,以及影像創作的助推器。無論是嚴肅的敘事,還是輕松的娛樂創作,AI工具都會給創作者不同的驚喜,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03 傳統影視人的轉型:從視效制作到探索AI技術
周士誠的AI創作之路與其在傳統電影行業的深厚積淀不無關聯。
他早年從事院線電影視效工作,曾經參與過《流浪地球》等國內的大體量制作電影,熟悉UE、Nuke等專業后期制作工具。
可以說,那幾年傳統電影行業的工作經歷,為他后期進行AI創作奠定了基礎。
△ 周士誠堅持在B站分享自己的AI創作與經驗
而后在2017、2018年,他開始關注AI算法與程序,算是最早注意到未來趨勢的一批人。
到了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初,只要AI領域出來前沿的東西,他都會關注與嘗試。
所以,他的轉型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對技術趨勢的敏銳判斷。
在他看來,AI與VR等過往技術熱潮的本質區別在于“不可逆”:
它不是資本介入的一時熱度,而是必然趨勢,與其排斥,不如擁抱。
過程里,嚴謹務實的態度貫穿周士誠的創作始終。
他強調AI工具的"創作者適配性":
AI更適合創作者,不適合檢包式工作。傳統導演要求'必須怎么做',但AI是'出什么就接著做',思維邏輯完全相反。
這種認知使其團隊能跳出技術崇拜,清醒地選擇"訓練專屬模型"等解決方案,在細膩動作、表情處理等AI短板領域實現突破。
就此,基于多年觀察,周士誠對AI創作生態有著獨到判斷。
他認為,具備傳統制作基礎或程序員背景的創作者更易突圍,而普通玩家若無積累,將逐漸被淘汰:
行業正呈現兩極分化,院線大導演可能完全不用AI,而廣告、部分電視劇80%可能被AI替代。
未來一定是職業玩家入場,專業度決定生存。
周士誠還分享了自己保持優勢的關鍵,即最樸實的——細節決定成敗:
實驗室的宗旨就是比市面上其他作品別太差。
不看重細節,就和其他創作者沒區別。
顯而易見,AI技術正在重塑影視創作的生產鏈條,但作品的核心價值從未改變。
周士誠及其團隊的實踐證明:無論是《缸中之腦》的硬核實驗,還是《我的外星女友》的輕松嘗試,真正打動人心的永遠是內容本身,而這顯然由創作者的性格和態度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