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當我國60歲以上人口突破3億大關,老齡化時代的醫療抉擇與照護問題已成為新時代的“民生必答題”。
老年就醫,究竟有沒有“完美”的決策?“插管,還是不插管”,生死關頭,誰說了算?怎樣讓每個生命都能保有最后的體面?
近日,天津新聞廣播(FM97.2,AM909)下午15:00—16:00的《老爸老媽》節目對此展開了討論。
1
“插管,還是不插管”,無數家庭面臨的撕裂性選擇題
如今,醫療技術延長了生命的長度,卻未能同步解答生命的質量難題,“插管,還是不插管”成為無數家庭撕裂性的選擇題。在ICU門口,所謂“完美決策”從來不存在——有的只是對患者意愿的艱難追溯,對家屬情感與經濟壓力的雙重體察,以及醫療倫理中“延長生命”與“減輕痛苦”的永恒博弈。
“非癌性疾病往往更難預測,做這種疾病的決策時,家屬會更難。”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康琳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采訪時結合之前救治的病例介紹說,“患者有慢阻肺,每次急性發作就插管呼吸機,再拔管回家,患者本人說如果再發生類似情況就不插管了,因為很痛苦和難受。之后,他又一次急診,情況很緊急,家屬說插管,但插上后就沒再拔掉,患者插著呼吸機躺了四五年,但人非常清醒,他自己要求拔管。那時,家屬做決定就更難了,因為拔管就意味著終止呼吸。”
當老齡化成為常態,“插管,還是不插管”,這道選擇題,不少人已經不得不去面對:
網友@寶兒的美味:爸在醫院搶救的日子,他一直想要拔掉呼吸管子。從開始幾分鐘摸到管子拔掉,到后期自己摸索大概半個小時要拔掉管子。他用手機寫字說,太痛苦了,想要走,甚至于選擇了開追悼會的火葬場。后面我就選擇,不要進icu,不要氣切,讓我爸走了。
網友@孫濤:我母親是兩年前癌癥去世的,本來是去北京做手術,當時是姐姐陪母親去的醫院,但是住院沒幾天病情嚴重惡化,那天凌晨一點左右姐姐第一時間給我打電話,接到電話的第一反應就是母親可能不行了,姐姐在電話里說母親昏迷進ICU了,不想給母親插管,太受罪了,也沒有希望救過來。姐姐是醫生,她也是在內心掙扎下做的決定,如果有一線希望她會選擇搶救的!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到,即便萬分不舍也要說再見。
網友@大自然:我媽到現在都后悔給我姥姥氣切,那個動作對一個進了icu的80多歲的心梗老人,其實是沒用的;但當搶救大夫大夫問她,她也不知道為什么選擇了同意氣切。
網友@ShaoYan:我碰到過一個好醫生。當時我爸被一個醫生說服要做一個腿部血栓方面的手術,但在跟同科室的另外一名從國外進修回來的醫生深度探討后,在我還是有點猶豫不決的時候,這個醫生說了一句“如果是我爸的話,我是不會讓他做這個手術的”…當即我就決定不做手術。我爸今年91歲了,身體還不錯。
網友@可可小愛1023:去年父親臨終,我們拒絕了切管插管,知道那樣人真的很痛苦,特別清醒的時候。在重癥監護室,所有臨終醫療手段都用了,唯獨沒用插管,ICU5天后父親駕鶴西去,走完87年的人生之路。
在《老爸老媽》節目聽友群中,
聽眾朋友們也討論個不停:
聽友群二維碼,歡迎掃碼關注加入《老爸老媽》大家庭
2
為什么要“插管”?遺憾能夠避免嗎?
讓無數家庭艱難抉擇的“插管”,其實多指氣管插管,它是指將特制導管經口腔或鼻腔插入氣管,建立人工氣道以維持通氣的醫療操作。它能夠幫助患者解除呼吸道梗阻、維持有效通氣,提供緊急生命支持。
聽眾白阿姨就是一名“插管”治療的受益家屬,她在天津新聞廣播《老爸老媽》節目中說,“我們那口子就插過管,插管期間要吸痰,吸到第四回,他就受不了了,喘不上氣。當時他戴著呼吸機面罩,說不了話,后來就一打手,示意護士,你別弄了,但是小護士不管。吸到第五回時,我們那口子就不行了,就趕緊搶救。搶救過來以后,轉到別的醫院,又安裝了心臟起搏器,然后又活了幾年。”
當然,白阿姨也表示,“插管,還是不插管,病人如果特別難受,我覺得應該尊重病人自己的意見。”
聽眾董阿姨對此也持相同觀點,她在節目中表示,“如果大夫都告訴沒有辦法治了,你插管也好,做其他治療也好,延續時間不就讓他痛苦嘛!如果他本人已經說,別救我了,兒女們是不是得聽聽老人的意愿,別讓他再受罪了。”
“因人而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聽眾蔡大爺撥打熱線電話參與天津新聞廣播《老爸老媽》節目討論時這樣表示。當年,蔡大爺年過八旬的老母親病危之際,醫生通知要下胃管,作為家中長子的蔡大爺,考慮到老母親曾經有過嚴重胃出血的病史,于是力排眾議,決定不插胃管,“我說不插,老娘曾經胃出血,當時好不容易搶救過來,再下胃管,大出血怎么辦?我說這事我定了。因為之前醫生跟我說了,再采取多少手段措施也不行了,老娘的肝腎已經衰竭了。”
后來,蔡大爺把老母親從醫院帶回了自己的家中,彌留之際,老母親的一句話讓他再無遺憾,“到我家以后,就把老娘放在我睡覺的床上,邊輸液邊吸氧,彌留的時候,我們鄰居老太太,平時跟老娘關系挺好的,她看問了一句‘你難受嗎?’,平常我老娘是一個說話聲音挺小的人,當時她挺大聲的回答‘不難受’。我一聽這句話,心里大石頭落地了,然后到半夜的時候,老娘呼吸就停止了,沒受罪。”
3
事關生死,家屬如何做出理性抉擇?
“插管還是不插管”,生死關頭,聽家屬的還是聽老人的?有人說,這是老年社會最殘酷的話題,也是最溫暖的話題,是永遠爭論而沒有一定答案的話題。因為人人都會遇到,誰都無法回避與逃離。生命,我們無法奢望永遠,也無法挽留摯愛。不少網友對此提出建議:
網友在《三聯生活周刊》文章下的評論截圖
網友@紅泥小火爐:老人說不插家屬說插聽家屬的,如果老人要插家屬不插聽老人的,利于他的生命延長,那就插,先活下來才去考慮質量
網友@沐浴陽光:清醒明白時,可以立“生前遺囑”
網友@德心里十五號:有質量地活著,還是只是活著。這是個問題。
網友@KILALA:生死的決定哪有那么好做。家里躺在床上插了三年管的老人,也許經常希望當時沒插就好了,現在太痛苦了;但也許某一刻看見他愛的人,看見太陽升起的時候,不太難受的時候,又會覺得多活一會兒真好。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是一樣的。
在天津新聞廣播《老爸老媽》節目以及聽眾群中,不少聽眾網友也結合親身經歷及所見所聞等建言獻策:
網友@振軒:記得在前幾年(好像是在《新聞二人轉》中)播放過一條信息,說在深圳等地有人提出一個“生前預囑”的提議。老人生前將自己的想法預先以文字形式詔示后人。
網友@無形俠客:2014年我就跟外賣小哥一樣,從家里做完飯,去醫院送飯。哥倆,一個住A病房,一個住C病房,兩個弟弟加一起才104歲,家里還有我的父親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病,我都沒有生病的機會,我現在真不知道怎么過來的。
網友@無形俠客:我以為當沒有治療效果了,還是選擇沒必要過度醫療。
網友@無形俠客:我想捐獻遺體給醫學大學,但是這個需要家屬都同意,我也非常困惑,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家屬應該會同意的。
“我認為這些后事應該是老人自己做決定,不要叫兒女到時再研究該怎么辦,”85歲的韓阿姨參加天津新聞廣播《老爸老媽》節目探討時說,“我已經寫完了遺囑,告訴我倆兒子了,如果哪天動不了了,絕不搶救,一個是不給國家添麻煩,再一個自己生活也沒有質量,沒有必要。而且我上這么多年班兒,最對不起的也是倆孩子,所以我硬硬朗朗的活著就活著,如果到那天我也不麻煩孩子們。”
韓阿姨爽朗地說:“我認為,活到80歲就是人生贏家了,更何況我都85歲了,哪天走哪天是福。”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張雪筠接受《老爸老媽》采訪時表示,“這個問題這反映出我們對生命質量和生命長度看法的差異。對于子女而言,他們往往更傾向于延長父母的生命。然而,老年人自身可能更關注生命的尊嚴和減少臨終痛苦。在這一問題上,子女面臨艱難抉擇。但歸根結底,這應是老年人自己的決定。”
張雪筠指出,許多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更希望減少痛苦,有尊嚴地離開。因此,尊重老年人的意愿至關重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更多關于生命教育,不僅包括如何面對死亡和親人離世,還包括如何做出理智的選擇。作為子女,最理智的做法是首先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其次,要充分了解延長生命的手段是否真正有益,以及是否可能給老年人帶來不必要的痛苦。此外,我們還需要專業、中立意見。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張雪筠特別指出,醫生應根據老年人的實際情況,提供公正、真實、中立的建議,以便家屬決定是采取醫療手段挽救生命,“這其實是很專業的事情,醫生要給出權威專業的建議,明確告知家屬,患者有沒有搶救的價值、有多大的搶救價值等,讓家屬清楚了解患者接下來將會經受什么,是否會有很多痛苦,能否挽救生命,又或者僅僅是延長個把時日等。所以醫生一定要給出專業中立的建議。”她表示,還是尊重自然規律,減少不必要的痛苦,讓老年人有尊嚴地、盡可能無痛苦地離開這個世界。
您對這個話題有什么看法?您有哪些針對老年朋友關心的話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親愛的老爸老媽們,您的生活過得怎樣?
是每天高興樂呵,是焦慮,是勞累,還是有些孤獨……
您會遇到很多開心事;
您也許還會遇到煩心事;
家庭和睦值得傳揚,子女婚姻有時也會發愁;
老爸老媽,快把您的生活與故事告訴我們,可以在天津廣播或天天電臺道微信公眾號回復“老爸老媽”加入群聊,或撥打熱線電話23601111、23601111,反映您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建議,我們都會認真傾聽,與您交流。
記者 | 孫穎
編 輯 | 陳彤
綜合 | 三聯生活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