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穩嘍。”船長蘇建輝的話音剛落,電動游艇便如離弦之箭,從欽州市欽南區龍門港鎮北面一個小碼頭飛出,穿過龍門大橋,直奔被譽為“南國蓬萊”的龍門七十二涇。
“水繞龍門曲徑通,仙源何處訪其蹤。”說的正是龍門七十二涇。北起欽江入海口沙井港,南至三墩,在約36平方千米的海域上,100多座小島星羅棋布。島與島之間,由曲折的水涇相連,島上林木蔥蘢,涇中紅樹林連片,曲折幽深,宛如海上桃源。
有人說,欽江、茅嶺江像兩條長龍匯入茅尾海,群島就是它們吐出的龍珠,所以這一景象被稱為“龍涇還珠”。但也有另一種說法:龍是那一道道蜿蜒的水涇,環繞著明珠般的島嶼,故為“龍涇環珠”。自古以來,這里就是“欽州八景”之一。
天氣薄陰,海天渾然一色。我們乘坐的小艇在海面飛馳,掠過蠔排、島墩、紅樹林……透過無人機的視角,仿佛穿行在水墨畫中。
潮水退去,魚骨沙洲像一道魚脊一樣分開海浪,露出水面。
七十二涇中有許多神奇景觀,魚骨沙洲是其中之一。這是一片藏在海中的沙灘,每日上午海水退潮,沙洲漸漸顯露,傍晚漲潮時,又被淹沒,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到了!”順著船東“蠔姐”指的方向望去,一片沙灘如魚脊般分開浪花,出現在前方。此刻是上午10時左右,沙灘剛剛顯露,人站在上面,環顧四周茫茫海水,頓生“水天一色玉空明,便似乘槎上太清”之感。當地人說,等到中午,沙洲完全露出,可以一直走到旁邊名為大檳榔墩的小島上。
帶我們出海的“蠔姐”,是龍門港鎮最早將漁業與旅游融合的客商之一。除海上觀光,她開辦的海上漁家樂,讓游客能釣魚、撈生蠔、遠觀龍門大橋跨海雄姿,甚至夜宿海上。隨著平陸運河建設和龍門大橋通車,龍門七十二涇被更多人知曉。“‘五一’小長假,我們的漁家樂天天訂滿。”她高興地說。
旅游業也讓當地漁民受益。50歲的蘇建輝是龍門港鎮北村人,他和愛人打工之余,在外海養了兩張蠔排。“那蠔排怎么管理?”記者好奇地問。“蠔排上裝有攝像頭,連著手機。平時不用管,有情況會提醒。”沒想到,如今漁民的生產方式如此現代。
回到龍門港,73歲的張有雄在東村碼頭的青云梯等候。龍門港是一座古老的海港,也是龍門群島最大島嶼。因龍門島所處海域兩岸山巒蜿蜒如龍,且扼守茅尾海通向欽州灣外海的咽喉要道,因此得名“龍門”。
明清以來,龍門便是海防要塞,留下不少人文遺跡。“青云梯始建于明末清初,曾是進出龍門島的唯一官道,共72級,相傳對應七十二涇。”土生土長的龍門島人張有雄,對島上歷史娓娓道來。
登上青云梯,便到了有百年歷史的“將軍樓”,這是龍門島的“地標”。這座民國廣州江防司令申葆藩所建的西式洋樓,優雅大氣,樓頂設有炮臺,占據島上制高點,可觀控欽州灣百里水面。
可惜我們來得不巧,將軍樓不開放,無緣登覽。不過,在張有雄的帶領下,我們看到老街一間老房子,斑駁的墻面下,露出的竟是一排排整齊的蠔殼。這便是島上另一奇觀:蠔宅。
過去海上交通不便,建材匱乏,而龍門島盛產大蠔,于是漁民就地取材,把碩大堅硬的蠔殼跟黃泥漿混合,層層壘疊,砌成屋墻。
“蠔殼造的房屋不僅冬暖夏涼,還非常堅固。”張有雄說,許多蠔宅歷經百年風雨,至今安然。
玉井流香、景公廟、龍門書院……小小龍門島上,還藏著許多“看點”,只是我們時間有限,無法一一探訪。鎮上干部介紹,乘運河建設的東風,龍門島正在加快打造濱海旅游特色小鎮。
因為看好小鎮的發展,張有雄退休后從欽州市區回到家鄉定居,和弟弟把老宅重新改建,準備打造特色民宿。民宿的位置就在將軍樓下、青云梯旁。站在民宿前的平臺上遠眺,欽州灣波平浪闊,龍門大橋如長虹飛架。將來,進出平陸運河的輪船將從這里穿梭往來。
“蓬萊”仙境或許只是一個傳說,但眼前這方勝景中,人們正實實在在創造人間的幸福生活。
▍圖文來源:中國廣西政府網
▍圖文整理:宣傳和對外交流科
▍文中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權,請聯系文旅君署名或刪除。
(欽州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出品 轉載請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