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施壓哈佛大學一事,或許為香港的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建設送上了一記“間接助攻”。
據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今天向媒體證實,截至6月26日,香港八大公立高校共收到約850宗與海外高等教育政策“突變”相關的轉校查詢,并已向其中36人發出錄取通知書。
香港大學發出的錄取通知書最多,為16份;其次是香港科技大學15份;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嶺南大學分別發出3份和2份。
據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早前透露,在美國局勢不確定性下,港大收到約300名美國學生查詢,以及過百份轉校申請,包括哈佛大學學生。
美國總統特朗普6月初簽署公告,以維護國家安全的名義限制哈佛大學國際學生簽證,暫停在哈佛大學學習或參加交流項目的外國公民入境。哈佛大學提起訴訟后,這一公告被法官頒令暫停實施。
蔡若蓮表示,特區政府一直密切關注國際人才及教育形勢變化,在“哈佛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聯系哈佛大學香港校友會,提出為受影響的香港學生提供支援,并呼吁全港所有大學積極行動。
香港公立大學積極響應。其中,率先表態的香港科技大學表示,歡迎在哈佛就讀及獲哈佛錄取的國際學生轉學來港,校方將優先處理有意轉學學生的入學申請、學分轉移、簽證協助與住宿安排等。香港城市大學更宣布,會提供包括特別獎學金在內的多方面支援,并邀請博士生的原指導教授擔任共同指導。
作為亞洲唯一擁有5所全球百強大學的城市,香港致力于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其英文授課環境與相對開放的學術環境,備受國際學生歡迎。加上日益突出的“超級聯系人”功能,為香港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提供了獨特優勢。
蔡若蓮強調,香港的大學擁有雄厚實力,有條件吸引國際一流學者和學生,她期望各院校發揮好優勢,聯手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近年來,香港高校的非本地生申請熱度持續升溫。自2024/2025學年開始,香港八所公立大學將非本地生招生比例從20%提高到40%,但仍無法匹配以更快速度增長的申請人數。多所大學近日均指出,新學年申請入學的非本地學生人數創歷年新高。
蔡若蓮亦提到,今年香港高校非本地生報名較以往踴躍,當中來自內地、中國臺灣及澳門特區的學生本身人數較多,因此申請人數升幅相對不顯著,但來自海外其他地方的非本地生,申請數字倍升。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5月底曾表示,如有必要,將考慮進一步提高招收非本地生的限額。他還向在美國遭受歧視及不公平待遇的留學生喊話:香港打開大門,歡迎來港就讀。
為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打造國際高端人才聚集地,特區政府近年來積極施策,包括提升政府資助的非本地生限額,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名額等。其中,正在加快建設的“北都大學教育城”,規劃用地達90公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