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數學的起跑線上,能力從未因性別而不同。
以下對話,作為學生/家長/老師的朋友們是否很熟悉?
“唉,老師,我家閨女這次數學考試成績很不理想,大題錯了一大半......您能不能幫忙補補?”亦或是“數學你就別要求太高了,女孩子么,還是文科更有優(yōu)勢一些”、又或是“呦!她考得這么好,女孩子數學成績好很不容易的,這說明她肯定特別聰明,而且下了不少功夫呢!”
類似的對話,從小學到高中,經常在家長群、家長會、輔導班、家中的餐桌等地方反復上演。“女孩數學能力天生不如男孩”——這個看似被廣泛接受的“常識”,像一層無形的玻璃天花板,早早籠罩在一些女孩的數學學習之路上。
最近,在短視頻平臺上,「男女生數學能力差異」的話題又掀起波瀾。某重點中學家長群里,一張期中數學成績單因 "男生平均分高出女生平均分12分" 引發(fā)熱議,有家長就搬出"大腦構造差異論",認為男女大腦天生不同,導致數學能力有別。然而,這種觀點真的站得住腳嗎?
近日,一項剛剛發(fā)表在頂級科學期刊上的重磅研究,用覆蓋整個法國、追蹤超過265萬名小學生的海量數據,徹底粉碎了這個觀點!這項最新Nature研究發(fā)現:在核心數學能力起點相同的情況下(女孩、男孩入學時數學水平無區(qū)別),數學性別差距(男孩占優(yōu))在小學一年級開學4個月后就開始形成,并在一年內顯著擴大,且完全由學校教育環(huán)境及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如刻板印象、數學焦慮)驅動,與先天能力或年齡增長無關。
實驗設計
這項研究覆蓋了法國2018至2022年連續(xù)四屆所有公立和私立小學的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總人數高達 2,653,082 名兒童,這幾乎是該國此年齡段的所有孩子,從孩子們剛踏入小學一年級(約5-6歲)開始,研究者就一直追蹤到他們升入二年級初。在這一年的時間中,孩子們在三個時間點接受了法國國家級標準化測試:
1. T1 (起點):入學后第3-4周(9月底),測量“起跑線”水平。
2. T2 (關鍵節(jié)點):入學4個月后(1月底),看初期變化。
3. T3 (階段終點):完成一年級升入二年級初(次年9月底),看一年后的結果。
測試內容也十分豐富,數學方面有數字識別、數數、數字比較、數軸知識、解決問題、計算和幾何等;語言方面有字母知識、字母-發(fā)音對應、語音意識、朗讀、詞匯、口語理解和閱讀理解等。并且,本研究還進行了環(huán)境變量控制,包括學校類型、班級人數、教師性別、家庭SES(社會經濟地位)、父母職業(yè)等。
4個月開始的轉折
數據顯示:在所有年份的T1時間點,也就是孩子們剛入學的時候,男孩與女孩的平均數學成績幾乎完全重疊(Cohen's d ≈ -0.02~0.01,統(tǒng)計不顯著),證明入學時數學能力無性別差異。
圖一:數學性別差距的迅速出現
然而,僅僅 4 個月后(T2 時間點測試),男孩的成績已顯著反超(Cohen's d ≈ 0.05~0.11),到了一年后(T3),差距更是擴大至效應值 0.20 左右(Cohen's d=0.19~0.22),且男孩在高分段(前 5%)的比例達到了女孩的 2.33 倍。無論是在公立、私立,還是普通教育或優(yōu)先教育學校,這種差距都重復出現,只是在高社會經濟地位(SES)學校中差距略大。這一現象有力地證明了數學性別差距的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快速性。
那么,這種差別僅僅是由于教育因素導致的嗎?生理年齡是否會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呢?畢竟,孩子們的入學年齡并不完全相同。這些問題正是研究的核心所在,也是研究的巧妙之處。要證明差距是“上學”造成的,而不是孩子單純“長大了一歲”自然出現的,難度極大,因為孩子上學的同時年齡也在增長。那研究人員是如何破解這個難題的呢?
首先,先來給大家說下法國兒童的入學年齡規(guī)則:在法國,孩子在某年 1 月 1 日之前滿 6 歲,才能在該年 9 月入讀一年級。這意味著同年 12 月底出生的孩子(A)和次年 1 月初出生的孩子(B),實際年齡只差幾天,但 A 在當年 9 月入學(屬于 “高年級” 組),到次年 9 月已上學一整年(T3 狀態(tài)),而B 在次年 9 月才入學(屬于 “低年級” 組),此時剛處于入學起點(T1 狀態(tài))。
由此,研究者便在同一天(次年 9 月)對 A 和 B 進行相同的數學測試,他們發(fā)現:已上學一年的 A 組(12 月底出生)中,男孩女孩數學差距已經很大;而剛入學的 B 組(1 月初出生)中,男孩女孩數學成績幾乎沒有差距。盡管年齡幾乎相同(只差幾天),但上學時間不同(一年 vs 零年),差距就完全不同。這一結果就強有力地證明了差距是由“上學”這個經歷本身造成的,而不是年齡增長。
圖二:破解“年齡效應”VS“學校教育效應”
除此之外,在同一個測試時間點(比如剛入學的 T1),孩子們的年齡也有差別,比如有的剛滿 6 歲,有的快 7 歲了。研究人員分析了每個年齡階段的男孩女孩數學成績,結果發(fā)現:在入學時(T1),無論是 5 歲半、6 歲還是 6 歲半的孩子,男孩女孩的數學平均分都沒有顯著差距;而在入學 4 個月后(T2)和入學 1 年后(T3),每個年齡段的內部都出現了顯著的、有利于男孩的性別差距,并且差距隨著上學時間的延長而擴大。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現象的普遍性,研究人員還發(fā)現法國所有 101 個省份均顯示 T3 期性別差距顯著大于 T1 期。這表明數學性別差距是法國全國性現象,不受地域文化或經濟結構差異的顯著影響。僅少數省份顏色略淺,但無一省份出現 “差距縮小” 或 “女孩反超”。
圖三:全法101省的性別差距分布圖(地理一致性)
誰在助推差距?
最后,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研究人員發(fā)現在父母雙方為高知(如工程師、教師)的家庭中,數學性別差距反而更大。這類家庭通常能提供更優(yōu)質的資源,如果數學能力主要由先天決定,理應能幫助女孩彌合“先天差距”或至少不擴大。
但結果卻恰恰相反,這強烈暗示這類家庭可能更早、更積極地(即使是無意識地)傳遞或強化了“男孩擅長數學”的刻板印象。例如,更早給孩子提供數學玩具、更鼓勵男孩參加數學活動、與教師互動中隱含偏見等,這些行為在“肥沃”的環(huán)境中讓差距加速生長。
如果數學能力存在顯著的、普遍的、與生俱來的性別差異,它應該在人生最早的系統(tǒng)性測試(入學時)就顯現出來。但數據明確顯示,在正規(guī)數學教育開始前,男孩女孩在核心數學能力上站在同一起跑線。這從根本上動搖了“女生數學天生差”的生物學假設。差距不是靜態(tài)存在的,而是動態(tài)形成于特定的環(huán)境暴露(學校教育)中。如果差距源于先天能力差異,它應在入學時就存在,且不會隨短短幾個月的學校經歷而急劇擴大。變化的速度和觸發(fā)點,指向環(huán)境因素(如教學方法、評估方式、社會期望)是 “制造” 差距的引擎,而非點燃引擎的 “燃料”(先天能力)。
小結
綜上,這項法國超大規(guī)模研究把數學性別差異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原來所謂“女孩天生數學差”完全是誤解。
所以各位女孩兒們,在數學的起跑線上,能力從未因性別而不同。你并非不擅長數學,那些可能讓你產生自我懷疑的聲音,恰恰是社會偏見與環(huán)境影響的結果。是時候自信地擁抱數學世界了!
參考文獻:
Martinot, P., Colnet, B., Breda, T. et al. Rapid emergence of a maths gender gap in first grade. Nature (2025).
來 源 / 生物谷
2025年衛(wèi)生資格考試已進入備考季!華醫(yī)題庫更新速度快、視頻 / 刷題 / 模擬試卷等功能全、每日可免費刷題練習,點擊卡片,開啟復習之旅~
(其它學習途徑:打開掌上華醫(yī)→點擊“醫(yī)護助考”)
*此處為課程推廣廣告
點擊上方卡片了解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