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最近狠狠的炒作了一把中國無人機產能話題,在北約峰會期間引發了國際熱議。
根據俄羅斯媒體的說法,中國目前已經能每月生產高達50萬架FPV自殺式無人機,戰時可以把產能提升至70萬架。
看起來這個數據非常嚇人,看起來俄羅斯也是為中國說話,渲染中國的強大,其實沒安好心,實際目的是想讓歐美把主要精力拿出去壓制中國,不要再盯著俄羅斯了,所以要編一個看起來很離譜的數據嚇唬歐美。
所謂在商言商,在國言國,每個國家都只想自己能發展的好這很正常,俄羅斯希望把中國推出去扛大頭讓自己喘口氣,這種心態完全可以理解,都是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而發言,沒什么不好意思的。
但對于俄羅斯編的這個數據,我們很不滿意。
FPV自殺式無人機這種殺器,月產50萬架乍一聽是一個很恐怖的數據。
俄羅斯的官方公告顯示,根據對俄方5,813名傷兵的調查,75.5%的受傷都由FPV無人機導致。
烏克蘭的官方信息則表明,“大部分傷亡”由FPV無人機導致,前線士兵認為FPV無人機是“最大威脅”,3~7架無人機就可以摧毀一輛坦克。
我就按10架FPV自殺式無人機才能造成1名士兵傷亡計算好了,如果每月投入50萬架FPV到前線,那就可以造成對方5萬士兵的傷亡,一年那就是60萬傷亡。
不算其他武器裝備的戰果,光FPV無人機造成的傷亡都不是俄烏雙方任何一國可以承受的。
FPV自殺式無人機這種東西,年產50萬架就已經是很恐怖的數字了,月產50萬架更是難以想象。
然后這還是和平時期的產能,如果戰時那中國能把產能直接提升到70萬架。
歐美你們快看看啊,這不可怕嗎,你們不趕緊去管管嗎?
俄羅斯根據自己以及北約戰爭3年互相試探出來的實際生產能力,在已經充分考慮中國的恐怖工業能力之后,獅子大開口的想象了一個天文數字。
對這個數字,我們官方的態度可以總結為一句話,那就是你看不起誰呢?
月產50萬架?
這個廠還可以,稍微有點規模了,那你們隔壁的廠子月產多少?
FPV無人機這東西看起來嚇人,但本質上不過是一個大號玩具,所有的材料都是民用級別的,而且價格相當低廉。
限制中國無人機產能的永遠是訂單,是需求,而不是其他。
只要有需求,給訂單,那中國的無人機產能隨便就可以變成以億為單位,上不封頂,需求夠大的話那除非所有可用物質都用光了,否則沒有頂。
中國每年汽車的產量是3000萬,但這只是產量而不是產能,閑置產能是千萬級別的。
而在目前運轉的產線里,幾乎所有的產線都采用了成本最低的運轉辦法,那就是每天只運轉8小時,不倒班,就只上白班工人。
但實際上這些產線可以三班倒,24小時運轉。
所以中國汽車的最大產能實際上是破億的,每天折合30多萬輛。
而中國的手機生產量,2024年是16.7億部,是全球人類的手機制造大本營,注意這個還是產量,不是產能,產多少受制于訂單,全球人類數量不足,一年只要十幾億部手機,所以我們只能造那么多手機出來。
FPV無人機這個東西,生產起來比汽車和手機那簡單太多太多了。
很多人都能手搓FPV無人機出來,目前俄烏雙方的無人機生產方式也是手搓。
但全球范圍內,能手搓汽車和手機的人寥寥無幾,其生產難度遠不是FPV無人機可以碰瓷的,雙方的復雜度差了幾個量級。
就這樣的東西,月產能只有50萬架?戰時才70萬架?
要是說是翼龍、彩虹、雙尾蝎那種大型軍用無人機也就算了,還特地寫明是“FPV無人機”50萬架,弄的一點歧義都沒有,屬實是看不起人了。
這件事充分證明了,貧窮真的會限制想象力,人類無法想象自己沒見過的東西,包括工業產能。
如果無人機達到了中國式產能,那情況應該是下面這樣的:
問:目前為止我們市的無人機產能情況怎么樣? 答:無人機我們的歷史發展比較長,產業工人比較豐富。 問:那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無人機產能情況怎么樣? 答:我們實施金剛戰略,是想在調整布局的過程中,提高裝備水平,做好節能減排,搞好循環經濟發展。 問:能問一下,到目前為止無人機產能情況怎么樣? 答:別講了,別講了…… 問:從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后到現在,無人機產能增加了多少? 答:別講了,別講了…… 問:對于這些未批先建的無人機產能項目,發改局怎么看? 答:說不出來。
這才是真實世界的中國產能情況,產能這東西永遠不是個事,只要你有訂單,產能分分鐘給你安排到位。
俄羅斯媒體的這番宣傳,除了那個月產50萬架的數據很離譜,那個戰時月產可以提升到70萬架的數據更離譜。
就算和平時期的月產真的是50萬架,戰時月產70萬架?
平時50萬戰時70萬,這是戰時?你那到底是在打戰爭還是在玩過家家。
如果打仗需要,產能最低10倍起跳才是正常情況,特別需要的東西產能暴漲一百倍也很正常,只有后方制造出裝備在倉庫堆積如山等前線將士取用這一說,沒有前線將士苦等后方裝備才能繼續打仗的說法。
就以口罩為例,中國在2019年生產了50億只口罩,占全球50%以上,最高日產能突破2000萬只,看起來已經非常多了。
但2020年2月,疫情爆發了,口罩不夠用了,前線奇缺口罩。
2月8日,國務院緊急成立"醫療物資保障組",下設口罩生產專項工作組(即"口罩生產專班")。
當天,比亞迪、上汽、廣汽、富士康等生產制造汽車和手機的企業提交跨界生產醫療口罩的申請書。
2月10日,醫療器械注冊批文緊急下發,同日全國汽車團隊手機團隊等批量改行造口罩,搭建生產線只花了3天時間。
2月底,中國的口罩產能達到了1.16億只/天(工信部數據)。
半個月時間,中國的口罩產能翻了5倍以上。
而且此時限制口罩生產數量的不是產能,是原材料,熔噴布嚴重不足,價格從2萬元/噸飆升至70萬元/噸。
熔噴布主要依賴進口,2019年的中國產能僅占1%的市場份額,而且生產設備也是買自國外,沒有熔噴布就造不出醫療級口罩,怎么辦?
根據2019年的公開資料,熔噴布生產涉及到高分子材料科學、流體力學、紡絲工藝等多學科知識,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產業。國外企業經過多年的研發和技術積累,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核心技術。例如,在熔噴工藝中,如何精確控制纖維的直徑、長度、分布以及均勻度等參數,直接影響到熔噴布的過濾效率、透氣性等關鍵性能。國外企業在這些方面擁有成熟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而國內企業在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上相對較弱,難以在短時間內突破這些技術瓶頸。像德國、美國等國家的一些企業,它們的熔噴布生產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生產出的熔噴布質量穩定、性能優異,占據了高端市場的大部分份額。
而熔噴布生產設備價格昂貴且技術復雜,關鍵部件存在缺口,設備交割期長。國外企業在熔噴設備制造領域具有壟斷地位,掌握著核心設備的生產技術和制造工藝。例如,熔噴設備中的熔噴頭是關鍵部件,其設計和制造精度要求極高。國外企業生產的熔噴頭能夠實現更精準的噴絲效果,提高熔噴布的質量和生產效率。國內企業在設備制造方面起步較晚,技術水平有限,難以生產出與國外相媲美的設備,大多依賴進口。而進口設備不僅價格高昂,而且供貨周期長,這也限制了國內熔噴布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產能擴張。
說的很有道理,但疫情來了,口罩代表著生命,熔噴布必須有,現在管不了你那些大道理了。
2020年2月24日,中國石化決定投資2億建設熔噴布生產線,所有設備緊急進行國產化研發。
3月5日晚上23點,國產的熔噴布生產線正式運行,第一塊合格的熔噴布產品出廠,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按正常來說,新建一條熔噴布生產線,光采購設備就需要半年時間,如果還要自行研發所有的部件,那耗時最低也要好幾年時間。
但看起來極其高科技的熔噴布,中石化連研發帶建設生產線帶調試設備,總共花了12天就搞定了,還順便直接搞定了國產化,打破了熔噴布生產的國外壟斷。
這個奇跡不用懷疑真假,熔噴布價格當時就暴跌了,無數的口罩3月之后就源源不斷送到藥店等你去買了。
關于熔噴布生產線國產化這事,不是外國卡脖子不賣設備,是外國產品運過來最低半年,疫情十萬火急,等不了那么長時間,所以只能國產化,中石化的工程師搜盡全國找替代品,直接就找全了,而且質量非常好,所有設備幾天之內就全部運到了中石化的廠房。
正常來說這么強行國產化是虧錢的,但疫情來了沒辦法,人命關天,虧錢也得把這事搞成了。
截至2020年4月,全國跨界轉產口罩的獲批企業達到了2,993家,具體的產能數字已經沒人統計了,不知道有多少。
但海關總署有個數據,2020年中國總共出口了2240億只口罩,相當于為中國以外的全球每人提供近40只口罩。
在這個恐怖數據之外,是全市場公認“口罩產能嚴重過剩,很難賣”。
都出口2240億只了,居然還是很難賣,居然還是被訂單限制了上限,2020年的時候那群企業到底上馬了多少口罩產能啊。
而2019年的時候,中國的口罩總產能才50億只,2020年在自用之外,光出口就出口了2240億只,然后閑置產能還有一堆。
半個月時間產能翻5倍,1個月之后產能飽和,擴產速度被訂單給牢牢限制,這個才是戰時正常的暴產能速度。
像什么平時50萬產能,戰時70萬產能的說法,實在是侮辱戰時兩個字。
中國目前的無人機制造企業超2300家,生產線2萬余條,但是缺訂單,為了搶訂單已經把價格卷到喪心病狂的地步。
俄羅斯目前說的月均50萬架產能,就算是真的那也是因為只有這么多訂單,你給500萬訂單那就是500萬,給5000萬訂單那就是5000萬。
無人機這東西,中國擁有全產業鏈,所有零配件和生產設備全部國產化,技術和知識產權都在我們這里。
所有具有這樣特征的產品,在中國就約等于產能無限,具體產多少只受訂單限制。
菜鵝實在是太菜了,菜到沒有想象力,不僅對工業產能缺乏認知,對擴產速度也毫無概念,做夢都不敢夢個大的。
作者:遠方青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