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防部最近的一項“裝備審查”行動,揭開了該國軍事供應鏈深處的尷尬現實。這場看似常規的清查,實則暴露出印度軍工體系“想買不敢買,想造造不出”的深層困境。
一、尷尬的“清剿令”與現實困境
印度陸軍設計局副局長曾多次強調,清除供應鏈中的中國零件是“刻不容緩”的任務。然而,現實卻不斷打臉:今年2月,印度國防部因發現無人機采購中存在中國零部件,緊急叫停了400架訂單;5月印巴局勢緊張時,前線士兵使用的對講機電池赫然印著“中國制造”,無人機零件上的中文標識更是刺眼。更諷刺的是,部分供應商為了獲取訂單,竟通過第三國中轉,將中國零件偽裝成“本土制造”。
這種依賴甚至滲透到了印度的“國產”裝備中。例如,印度引以為傲的“北極星”直升機,90%的材料依賴進口,所謂“國產”不過是組裝外殼的“面子工程”。即便印度國防部委托外部機構繪制供應鏈地圖,重點排查無人機和反無人機系統,也難以撼動中國零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許多電子元件即便從歐美采購,最終仍可能來自珠三角的工廠。
二、230億美元“印度制造”計劃的慘敗
莫迪政府曾寄予厚望的“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試圖通過230億美元補貼推動本土制造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然而,該計劃僅完成目標產值的37%左右,補貼發放不足8%。富士康等巨頭因審批流程緩慢、政策不確定性而裹足不前,部分企業甚至因多次延長請求未果而放棄。
印度智庫專家直言:“如果連這種規模的計劃都失敗,印度工業靠什么翻身?”問題的根源在于印度制造業的結構性缺陷:官僚主義嚴重、基礎設施薄弱、中小企業技術能力不足。例如,印度手機制造業雖吸引了蘋果、三星設廠,但其核心零部件仍依賴進口,本土附加值極低。更糟糕的是,印度試圖通過高關稅保護本土產業,卻導致企業成本飆升,反而削弱了競爭力。
三、技術依賴與戰略焦慮
印度的困境在軍工領域尤為突出。例如,印度曾試圖通過逆向工程破解中國“霹靂-15E”導彈技術,但因核心部件自毀、工藝門檻高而失敗。其國產“阿斯特拉”導彈研發20年,射程縮水且良品率不足60%。這種“逆向即災難”的基因,注定了印度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技術突破。
更諷刺的是,印度在打壓中國供應鏈的同時,自身卻陷入更深的依賴。例如,印度稀土儲量豐富,但提純技術依賴中國,導致其軍工和新能源產業受制于中國。即便是印度國防部力推的“國防卓越創新計劃”,也因缺乏本土供應鏈支持,難以孵化出真正的技術突破。
四、士兵的無奈與“中國制造”的滲透
在克什米爾前線,印度士兵不得不依賴中國產的對講機電池和無人機零件。這種依賴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供應鏈韌性的體現。例如,中國電子元件以性價比高、供貨穩定著稱,印度本土企業即便想替代,也面臨成本高、交貨周期長的難題。
印度媒體曾報道,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老板們如今多了一個閑聊話題:印軍前線裝備的精密齒輪來自浙江,通信設備的集成芯片產自廣東。這種滲透甚至延伸到了印度的“國產”裝備中——例如,印度軍工企業在申報本土化率時,常將非核心部件算作“國產”,而關鍵零件仍依賴進口。
五、未來何去何從?
印度國防部的排查行動,本質上是一場“自我證明”的政治秀。耗資230億美元都無法解決基礎工業問題,僅靠清查零件難以扭轉局面。專家指出,印度需要的不是“去中國化”,而是系統性改革:改善營商環境、加強基礎教育、培育本土供應鏈。
然而,現實困境重重。印度的“專項PLI計劃”雖聚焦電子制造業,但受制于官僚主義和技術短板,成效有限。即便是印度引以為傲的手機制造業,也因過度依賴進口零部件,被批評為“購買就業”而非真正的產業升級。
結語
印度的這場“零件戰爭”,折射出其在全球化產業鏈中的尷尬地位。當國防部官員在空調辦公室簽署嚴令時,中國零件仍在通過第三方國家悄然滲入新的裝備批次;當士兵在邊境緊握“深圳制造”的對講機時,印度的“自力更生”夢想顯得如此遙遠。真正的挑戰不在于清除幾個零件,而在于如何在技術、制度和產業生態上實現質的突破。否則,這場排查行動終將淪為“用230億美元證明自己離不開中國”的黑色幽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