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公布新報告了,高收入經濟體的入門標準是人均GNI超過13935美元,與前一年的14005美元相比少了70美元。我國很遺憾,依然屬于中等偏高收入經濟體——人均僅相差500美元,只能寄希望于明年了。
按新標準,哥斯達黎加從“中等偏高收入”組,升級至“高收入國家”行列——過去三年的經濟平均增長率為4.7%,展現出穩(wěn)健發(fā)展的成果。
佛得角、薩摩亞均從“中等偏低收入”組,提升至“中等偏高收入”類別,體現了持續(xù)的進步。然而,最值得點評的是發(fā)生在兩個深陷戰(zhàn)火的國家——俄羅斯、烏克蘭。
按照世界銀行的說法,俄羅斯已成為高收入國家,而俄烏沖突爆發(fā)之前還是中等偏高收入經濟體呢。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烏克蘭,也由戰(zhàn)前的中等偏低收入經濟體,“晉級”為中等偏高收入經濟體。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晉級不禁讓人產生這樣的疑惑:難道戰(zhàn)爭真成了致富的捷徑?該如何看待這種違背常理的“越打越富”現象呢?
南生認為:
俄烏兩國的排名上升,絕非經濟健康繁榮的標志,其本質是“戰(zhàn)時經濟”的特殊狀態(tài)與統計方法的固有局限性,兩者共同制造的“殘酷幻象”。
俄羅斯的“高收入”幻象,本質是軍靴下的GDP膨脹——反映的是大規(guī)模軍事動員對GDP的異常性拉動,巨額的國防預算傾注于武器、彈藥及周邊產業(yè)鏈,刺激了相關工業(yè)部門的“繁榮”。
軍事設施的建設、為應對西方制裁而加速實施的“向東看”戰(zhàn)略所帶動的能源基礎設施(如管道、港口)和物流體系建設也推高了投資和GDP;政府部門主導的金融業(yè)以及西方企業(yè)撤離后本土企業(yè)的“替代性”增長,都在數字上粉飾了門面。
盡管俄羅斯邁入“高收入”,但其經濟結構已嚴重依賴軍事化,隱藏三大危機:資源錯配與產業(yè)畸形——軍工業(yè)的過度擴張必然擠占民用產業(yè)(消費品、高科技、服務業(yè)等)的資源(資金、人力、原材料)。
這導致產業(yè)結構嚴重失衡,民生領域發(fā)展停滯甚至倒退,長期增長潛力被透支。國家經濟命脈更深地綁定在資源出口和軍工復合體上,抗風險能力和創(chuàng)新活力下降。
通脹蠶食民生,數字背離現實——戰(zhàn)爭引發(fā)的嚴重通貨膨脹(持續(xù)兩位數)大幅侵蝕了居民的實際購買力。盡管名義GNI/GDP在增長,但居民的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可能停滯甚至下降。
西方嚴厲的技術封鎖和關鍵設備、零部件進口受阻,使俄羅斯產業(yè)(尤其是高端制造、信息技術等)的升級與轉型舉步維艱——長期依賴舊有技術體系和逆向工程,將嚴重削弱其國際競爭力和長期發(fā)展?jié)撃堋?/p>
換言之,這種“高收入”更像是一種資源稟賦和戰(zhàn)時動員支撐下的短暫峰值,缺乏可持續(xù)的內生動力。
烏克蘭的“升級”背后是:分母銳減的冰冷計算
對比俄羅斯,烏克蘭的所謂“晉級”更為殘酷,它赤裸裸地暴露了“人均指標”在人口災難面前的嚴重失真。世界銀行的邏輯很簡單:與戰(zhàn)前相比,烏克蘭經濟規(guī)模(GDP)的降幅,小于人口的跌幅。
這意味著,在計算人均GNI時,經濟規(guī)模這個“分子”雖然也萎縮了,但人口數量這個“分母”卻減少得更厲害,結果反而導致人均數值在紙面上“被提升”——變相升級為中等偏高收入經濟體,
這與其說是經濟進步,不如說是統計學對現實悲劇的一次冷酷演繹——分母是流離失所的民眾和逝去的生命,分子是燃燒的援助資金和殘存的產值。
這就是現實的巨大鴻溝,當炸彈落下、城市化為廢墟、基礎設施被摧毀、正常經濟活動幾近停滯、人民在恐懼和流離中掙扎時,任何基于人均GNI的“晉級”都顯得荒誕不經。
南生相信,絕大多數烏克蘭人民的生活質量、安全感、發(fā)展機會,都遠低于戰(zhàn)前水平。這種純粹是“統計帶來的繁榮”無法掩蓋國家根基被重創(chuàng)、人力資本巨大流失、未來發(fā)展前景蒙上濃重陰影的殘酷現實。
戰(zhàn)爭帶來的所謂“數據統計的繁榮”,是建立在巨大破壞和不可持續(xù)的基礎之上的幻象。它扭曲了資源配置,摧毀了發(fā)展根基,犧牲了人民福祉。世行的分類提供了一個觀察視角,但絕非衡量國家興衰、人民幸福的終極標尺。
納米比亞則是相反的例子:映襯統計規(guī)則背后的荒謬
世界銀行報告中的一個反向案例是納米比亞,該國是今年唯一一個排名下降的國家,從“高收入經濟體”類別降至“中等偏高收入”類別——排名下降并非因為經濟萎縮,2024年的納米比亞GDP實現了3.7%的正增長。
降級的真正原因是“聯合國人口司調整了納米比亞的人口數據”——在原有基礎上大幅拔高了13.8%。這一技術性調整,直接導致納米比亞的人均GNI被計算為減少了12.9%,從而一腳將其踢出了高收入組別。
烏克蘭、納米比亞的“遭遇”尖銳地揭示了世行單一依賴人均GNI(且數據源本身可能變動)進行國家分類的機械性與脆弱性。一次人口數據的修正,就能抹殺一個國家實際的經濟增長成果,改變其國際標簽和發(fā)展形象。
這不禁讓人質疑:當技術調整能輕易左右“國家等級”,當戰(zhàn)爭導致的人口災難反而成為提升排名的“助力”,這樣的人均GNI排名,其反映真實發(fā)展水平和人民福祉的意義究竟有多大?
換言之,我們需要更綜合、更人性化的指標(如多維貧困指數、人類發(fā)展指數HDI、幸福指數等),并始終將目光投向冰冷數字背后——人民的真實生活、經濟的健康結構、國家的長遠未來。
當炸彈仍在落下,任何基于人均GNI的“晉級”都更像是對和平與發(fā)展愿望的無情嘲弄。納米比亞的“冤屈”與烏克蘭的“虛高”,共同呼喚著國際社會對發(fā)展評價體系進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與革新。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載、轉發(fā)、評論、留言、分享、打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