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界和娛樂圈都被一個重磅消息炸開了鍋——英皇集團,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商業帝國,竟然深陷財務危機,166億港元的巨額債務曝光后,市場一片嘩然。更讓人震驚的是,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英皇集團的真實財務狀況遠比我們看到的還要糟糕。
作為掌門人的楊受成壓力山大,而旗下的藝人,像謝霆鋒、容祖兒這樣的頂流明星,也難免跟著慌了神。這到底是怎么回事?英皇集團怎么就走到了這一步?
要聊英皇集團的財務危機,咱們得先從它的來頭說起。英皇集團的故事,得追溯到1942年。那時候,楊受成的父親楊成在香港開了第一家鐘表店,叫“成安記表行”。
楊成是個有眼光的人,靠著對鐘表生意的鉆研和努力,硬是把這家小店做成了香港有名的鐘表零售商。到了1964年,楊受成接手了家族生意,他在九龍彌敦道開了天文臺表行,從這時候起,英皇集團算是正式邁上了多元化發展的路子。
楊受成接手后,眼光更長遠,手筆也更大。他不滿足于只做鐘表生意,開始把觸角伸向其他領域。1973年,英皇集團成立了“好世界集團”,正式殺進房地產市場。1980年代,又瞄準了娛樂行業,成立了英皇娛樂集團,簽下了一堆大牌藝人,比如謝霆鋒、容祖兒、李克勤等等。2000年,英皇娛樂集團還在香港交易所創業板上市,風頭一時無兩。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英皇集團已經從一個賣鐘表的小店,變成了一個橫跨多個行業的超級集團。它的業務涵蓋了地產、金融、鐘表珠寶、娛樂文化、酒店、數碼媒體,甚至還有家具生意,手底下有7家上市公司,業務遍布大中華區,甚至伸到了海外。可以說,英皇集團就是香港商界的一張名片,楊受成也成了不少人眼中的傳奇人物。
可就在大家都以為英皇集團會一直這么風光下去的時候,2025年6月30日,一顆重磅炸彈炸了出來。英皇集團旗下的英皇國際發布了一份業績公告,里面提到,集團有166.05億港元的銀行貸款要么逾期,要么違反了貸款條款,已經被列為流動負債。
這啥意思呢?就是說,銀行隨時可能要求英皇立刻還錢。這消息一出,英皇國際的股價直接崩了,當天一度暴跌超15%,收盤才0.21港元,總市值縮水到11.58億港元。英皇系的其他公司,像英皇鐘表珠寶、英皇娛樂酒店、英皇資本、英皇文化產業,股價也是一路狂跌,慘不忍睹。
再看看財報,情況更嚇人。截至2025年3月底,英皇集團手頭的現金和銀行存款只有6.39億港元,可短期的債務卻高達166.07億港元,流動資產加起來也才57.38億港元,連債務的零頭都蓋不住。更糟的是,核數師德勤還給英皇國際的財報發了非標準報告,直指集團的持續經營能力有重大疑問。這話一出,市場直接炸了鍋,大家都在猜,英皇集團這是不是要涼了?
英皇集團走到這一步,其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多年問題堆積的結果。咱們得從幾個方面來挖挖根源。
首先,英皇集團在房地產這塊兒玩得太大了。過去幾年,香港和內地的房地產市場一直是香餑餑,英皇集團自然不會錯過這塊肥肉。他們在香港和內地投了一堆地產項目,手筆一個比一個大。可問題是,市場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幾年,香港樓市受經濟環境和政策影響,波動特別大,內地的房地產市場也不好過,很多項目賣不出去,資金回籠慢得要命。英皇集團投下去的錢不少都砸在手里了,資金鏈一下子就繃緊了。
再說說娛樂這塊兒。英皇娛樂集團一直是英皇的招牌,旗下藝人個個是大咖。可這幾年,香港娛樂圈的日子不好過。內地市場的崛起,觀眾口味的變化,加上短視頻平臺的沖擊,傳統的電影和音樂市場早就不是當年那個賺錢的香餑餑了。英皇娛樂投了不少電影和藝人項目,但市場反響平平,票房和收入都不理想。錢花出去不少,可收不回來,這對集團的財務狀況來說,又是一記重擊。
除了地產和娛樂,英皇集團在金融領域的投資也沒少下功夫。英皇資本集團有限公司在金融市場投了不少錢,可惜回報不咋地。金融市場本來就風險高,英皇集團的這些投資沒賺到啥大錢,反而還拖了后腿。加上全球經濟這幾年不太穩定,股市、債市波動大,英皇的金融業務也沒能給集團輸血,反而成了個大包袱。
當然,外部環境也不好。香港這幾年的經濟受疫情和各種因素影響,一直沒緩過來,消費市場疲軟,英皇的鐘表珠寶、酒店這些業務自然也跟著遭殃。再加上管理上可能也有點跟不上,集團業務線拉得太長,攤子鋪得太大,一旦某個環節出問題,就容易牽一發動全身。
這場財務危機,對英皇集團的影響可不小,咱們得從幾個角度來看看。
首先,英皇集團自己日子不好過了。166億的債務壓頂,現金流又這么少,集團只能拼命想辦法填窟窿。業務收縮是跑不了的,有些不賺錢的項目可能得砍掉,裁員估計也少不了。員工們本來指著英皇這棵大樹過日子,現在飯碗都懸了,能不慌嗎?
再說說那些大牌藝人,像謝霆鋒、容祖兒這些。英皇娛樂要是沒錢了,藝人的資源肯定受影響。新專輯的宣傳、電影的制作、演唱會的預算,可能都得縮水。謝霆鋒這幾年在內地混得風生水起,多少還有點底氣,可像容祖兒這種主要靠香港市場的藝人,日子估計就難過了。英皇要是真撐不住,這些藝人還得考慮跳槽或者自謀出路,想想都頭大。
英皇集團這么大個商業帝國,牽涉的合作伙伴和供應商也不少。集團要是還不上錢,供應商的貨款、合作伙伴的分成,都可能打水漂。這還不算,英皇系股票大跌,整個香港市場都跟著抖了三抖,投資者的信心也被打擊得不輕。說不定還會引發連鎖反應,把其他公司也拖下水。
面對這場危機,英皇集團也不是坐以待斃,他們已經在想辦法自救了。咱們來看看有哪些路子可走。
第一招就是跟銀行好好談談,爭取債務重組。166億的債務,不是說還就能還上的,英皇現在肯定是想辦法拖一拖,延長還款期限,或者看看能不能減免點違約條款。只要銀行肯松口,英皇就能喘口氣,不至于被逼到絕路。
第二招是賣資產。英皇集團手里還有不少值錢的東西,比如銅鑼灣、尖沙咀的商業地產,這些地段的物業隨便賣一塊都能換來不少現金。把這些非核心資產甩出去,能趕緊回點血,緩解一下流動性壓力。當然,這也得看市場行情,賣不好可能還得虧。
第三招是動大手術,調整業務結構。英皇現在的攤子鋪得太大了,有些業務賺錢,有些就是純燒錢。把那些不賺錢的剝離掉,把資源集中到地產、娛樂這些核心業務上,興許還能翻身。畢竟英皇在娛樂圈的根基還在,只要能穩住這塊牌子,未必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最后,英皇還得在內部下功夫。成本控制得更嚴一點,運營效率提一提,別再大手大腳了。過去那種燒錢擴張的路子,明顯是走不通了,現在得學會精打細算過日子。
這場財務危機雖然把英皇集團逼到了墻角,但也不代表它就徹底沒戲了。畢竟英皇在商界和娛樂圈混了這么多年,底子還是有的。楊受成這人也不是省油的燈,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都闖過來了,這次未必就過不去。
如果英皇能順利搞定債務重組,把業務調整到位,未來還是有希望緩過來的。娛樂圈這塊兒,只要能抓住市場風向,捧出幾個新流量,英皇娛樂還能再火一把。地產這塊兒,雖然現在市場不太好,但香港的樓市總有回暖的時候,到時候也能給集團輸點血。
不過,挑戰也不少。香港的經濟環境短期內估計還是會低迷,房地產市場能不能回暖還得打個問號。娛樂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英皇要是不能跟上潮流,可能還得吃虧。最關鍵的,還是得看楊受成能不能帶著團隊頂住壓力,把這場危機變成轉機。
英皇集團這場財務危機,真是讓人看得心驚肉跳。166億的巨債只是冰山一角,背后的問題多到數不過來。楊受成這回算是遇上了大麻煩,謝霆鋒、容祖兒這些藝人估計也得跟著捏把汗。不過,危機歸危機,英皇這么多年的底蘊擺在那兒,只要策略得當,未必就翻不了身。咱們這些吃瓜群眾,就等著看英皇集團能不能化險為夷,給香港商界和娛樂圈再帶來點新故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