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常被視為一位悲劇人物,但讓人遺憾的是,斬殺魏延的馬岱,其實也是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甚至他的命運還要比魏延更為悲慘。畢竟,魏延至少有過輝煌時刻。比如,魏延曾一度取代張飛,成為劉備指定的漢中太守,這一舉措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甚至被認為頗為不可思議。但劉備堅定地相信魏延的能力,這一決定讓所有人都感到驚訝。
事實證明,劉備的眼光確實獨到,魏延在西川的防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功地把漢中打理得有聲有色。而在《三國演義》中,魏延似乎總是被諸葛亮多次排擠,甚至被指控有叛變之心,諸葛亮更是想要鏟除他。然而,在三國的正史中,魏延實際上是諸葛亮北伐的重要助手,幾乎是諸葛亮的副手。而馬岱呢?他人生中最為輝煌的時刻,竟然是在殺死魏延那一刻,其余的時間,他一直生活在馬超的陰影下。
更讓人痛心的是,馬岱斬殺魏延的事件,常被認為是一次巨大誤判,甚至是一個錯誤的決定。關于魏延謀反的說法,實則是冤枉的,魏延真正的死因,源自蜀漢內部的權力斗爭。諸葛亮臨終時,曾明確告誡楊儀,若魏延堅持不退兵,便由他親自做決定,讓他自行帶兵撤退。可是,諸葛亮去世后,楊儀卻暗中挑起事端,指使費祎去試探魏延的立場。
魏延的脾氣火爆,他是一個直性子的武將,根本不會玩那些心思復雜的政治手段。誤以為費祎支持自己進行北伐時,魏延卻沒想到自己被當作棋子。憤怒中的魏延做出了過激的舉動,最終釀成了大禍,被楊儀順勢除掉。實際上,從頭到尾,魏延的死都是楊儀挑起的禍端。而楊儀之所以要除掉魏延,不僅僅是因為兩人長期不和,還因為楊儀自視為諸葛亮的繼任者,企圖掌控蜀漢大權。
但魏延的目標并不復雜,他僅僅想要接過諸葛亮的北伐大旗,繼續與曹魏作戰。作為軍中副手,魏延的想法本無不妥。楊儀則不同,他的野心更大,渴望一統蜀漢政權,最終因為諸葛亮指定了蔣琬,楊儀的心愿破滅,心中充滿了不滿與怨氣,甚至抱怨道:“若知如此,何不早投降曹魏?”這話一說,誰才是真正有叛變意圖的,顯而易見。
二、馬岱為何斬殺魏延?
馬岱殺魏延的原因,其實并不難理解。魏延即使被楊儀如此折騰,也絕不會投降曹魏,而是選擇逃回漢中。楊儀于是指派馬岱追殺魏延,最終導致了魏延及其家族的全數斬殺。這一行動,也成為了馬岱唯一的“高光時刻”,然而怎么看,都顯得不厚道,且極為矛盾。
當時,魏延帶著兒子和幾個親信逃往漢中,馬岱顯然帶著精銳部隊,完全有能力擒拿魏延并將其生擒,交給劉禪處理。但馬岱卻在沒有劉禪的明確命令下,僅憑楊儀的一句指令就將魏延處死,甚至波及到魏延的三族。這種行為,實在是令人質疑。
對比之下,如果是王平追擊魏延,結果完全不同。王平當時面對魏延的大軍時,曾高聲喝斥:“丞相尸骨未寒,你們想造反嗎?”這一句話就輕松讓魏延的兵士四散而去。這足以證明,魏延并沒有培養出忠誠的私人力量,他的部隊并非盲目聽命于他。魏延的兵士大多忠誠于蜀漢,而非魏延個人。
如果是王平出手,他根本不會在魏延逃亡的情況下放過他,而是早早下手,一定會直接擊敗魏延。這也從側面證明,馬岱斬殺魏延的舉動并非單純的軍事行動,更像是一場賭局。馬岱顯然是站隊了楊儀,認為楊儀會成為下一任丞相,因此才會如此聽命于他。
然而,隨著楊儀的倒臺,馬岱的命運也隨之走向了終結。馬岱斬殺魏延,直接影響了他的仕途。他與楊儀同罪,最終因錯誤的站隊而無法復出。正如劉禪所知,唯有他自己能決定魏延的生死,而非其他人。馬岱的選擇,讓他最終走向了消失的結局。
三、馬超臨終的囑托與馬岱的命運
馬岱最后一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是在公元235年。根據《晉書》記載,馬岱在這一年進攻曹魏,被牛金擊敗,損失了千余士兵,盡管這場戰斗并不算徹底的失敗,但卻直接導致了馬岱從此消失在歷史的視野中。這背后隱藏的原因,顯然與楊儀的倒臺密切相關。
馬岱的消失,也可以從馬超的臨終遺言中得到一定解釋。馬超臨終時,特地寫下遺書,托劉備照顧家族,特別是馬岱。他在遺書中寫道:“臣門宗二百余口,唯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托陛下。”這相當于給了馬岱一張免死金牌,只要馬岱不謀反,就不會受到任何懲罰。
因此,楊儀之所以命馬岱去追擊魏延,馬岱為何敢擅殺魏延,劉禪為何最終將他雪藏,背后都隱藏著馬超的遺愿。馬超在生前將家族的希望托付給劉備,劉備也沒有對馬超的請求置之不理。可是,最終馬岱的決策,尤其是他聽命于楊儀,導致他在失勢后再也無法東山再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