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諸葛亮寫完《出師表》,揮師北伐曹魏。這次出征,蜀漢氣勢如虹,天水、安定等隴右三城接連投降,曹魏朝野震動。可誰都沒想到,街亭一戰,成了北伐的轉折點——馬謖丟了街亭,諸葛亮只能撤軍。問題來了:諸葛亮手下猛將如云,趙云、魏延都是沙場老將,為啥偏要用一個沒打過仗的“秀才”馬謖?
一、接班人計劃:諸葛亮的私心
諸葛亮那年快50歲了,整天操心蜀漢未來。北伐前,他身邊一群將領:魏延能打但愛唱反調,吳懿是國舅爺身份敏感,王平沒實戰經驗,廖化年紀大了。算來算去,馬謖最合適。馬謖是誰?荊州名士馬良的弟弟,馬家“五常”之一,早年跟著劉備從荊州入蜀,一直待在諸葛亮身邊當參謀。兩人關系好得穿一條褲子,諸葛亮寫《出師表》時,馬謖就在旁邊磨墨。
(翻《三國志》發現個小細節:諸葛亮曾對劉備夸馬謖“才器過人”,這評價可不低!) 北伐是培養接班人的好機會。街亭要是守住了,馬謖一戰成名,順理成章接班;守不住?諸葛亮還安排了王平當副手兜底。這算盤打得噼啪響,哪知道馬謖直接掀了棋盤……
二、馬謖真沒本事?錯!他缺的只是實戰
一提馬謖,很多人覺得他就是個“嘴炮”。冤枉啊!馬謖當縣令時政績不錯,諸葛亮南征孟獲,他獻計“攻心為上”,七擒七縱的套路就是他出的主意。北伐前,他還精準分析隴右形勢:“曹魏主力在關中,隴西空虛,速戰可定。”連司馬懿后來都說:“若聽馬謖之言,隴右早歸蜀矣。”
(突然想起《襄陽記》里馬謖談兵,“言輒有理”,連諸葛亮都頻頻點頭。) 可問題出在哪兒?馬謖從沒帶過兵。諸葛亮覺得:街亭是防御戰,按計劃挖壕溝、修堡壘,死守就行,難度不大。他還特意叮囑:“當道下寨,勿失地利。”結果馬謖腦子一熱:“山上視野好!”——完全忘了打仗要喝水這回事。
三、趙云、魏延去哪了?諸葛亮的大棋局
有人說:“趙云那么猛,為啥不派他去?”嗨,趙云當時在郿縣演戲呢!諸葛亮讓他佯攻長安,嚇得曹真主力不敢動。魏延更別說了,整天嚷嚷“子午谷奇謀”,諸葛亮嫌他太冒險,哪敢把街亭交給他?
(插個八卦:《魏略》里寫魏延氣得摔杯子:“若用吾計,長安早破矣!”) 其實諸葛亮布局很細:馬謖守街亭拖住張郃,趙云牽制曹真,自己帶主力打隴西。只要街亭卡住咽喉,隴右就是囊中之物。誰能想到,馬謖連“卡位”都不會?
四、王平哭諫:豬隊友帶不動
諸葛亮怕馬謖翻車,特意派了“老江湖”王平當副將。王平出身行伍,從小兵一路砍到將軍,最懂實戰。他一看馬謖要上山,急得跳腳:“山上沒水!張郃圍山咱全得渴死!”可馬謖鼻孔朝天:“兵法云‘居高臨下’,你懂啥?”
(《三國志·王平傳》寫這段特生動:“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 后來果然全軍潰敗,王平帶著千人邊打邊撤,一路鳴鼓嚇唬魏軍,愣是救了殘兵。馬謖呢?爬山逃命去了……
五、書生將軍的魔咒:陸遜行,你為啥不行?
諸葛亮用馬謖還有個小心思:你看東吳陸遜,一把火燒了劉備七百里連營;曹魏司馬懿,冒雨八天破遼東!讀書人帶兵明明能贏嘛!馬謖天天捧《孫子兵法》啃,諸葛亮心想:“培養培養,說不定就是下一個陸遜。”
(陸遜打贏夷陵之戰那年42歲,馬謖守街亭39歲,年紀也差不多啊!) 可惜馬謖只學會“居高臨下”,沒學會“因地制宜”。同樣是書生,差距咋這么大?
六、事后諸葛亮:斬馬謖時,他后悔了嗎?
街亭一丟,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有人說他狠心,其實《襄陽記》里記了一筆:馬謖臨死前寫信給諸葛亮:“您待我如子,我視您如父,今釀大禍,甘愿伏法。”諸葛亮看著信,眼淚吧嗒吧嗒掉。
(哎,這劇情像極了劉邦殺韓信——舍不得,但不得不殺。) 后來蔣琬替馬謖喊冤,諸葛亮搖頭:“天下未定而殺智計之士,痛哉!然不斬謖,何以服眾?”說到底,培養接班人沒錯,錯在押注太急。要是讓馬謖先打幾場小仗練手,結局會不會不同?可惜歷史沒如果。
街亭之敗,讓蜀漢徹底失去問鼎中原的機會。諸葛亮后來五次北伐,次次糧盡退兵,最終星落五丈原。馬謖呢?成了“紙上談兵”的代名詞。但細想想,這場敗局里最苦的或許是諸葛亮——接班人沒養成,北伐夢碎,還親手殺了自己最看好的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