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這塊地方,對蜀漢來說簡直就是命根子。它北接關中,南連蜀地,是諸葛亮北伐的必經之路,也是曹魏南下的咽喉要道。劉備拿下漢中后,第一時間就派了心腹大將魏延去鎮守。結果魏延一守就是十年,曹魏連漢中的城墻都沒摸著。
可等到姜維接手漢中防務后,情況就急轉直下。263年,曹魏大將鐘會、鄧艾大舉伐蜀,漢中沒撐多久就丟了。同樣是蜀漢名將,為什么魏延守得住,姜維就守不住?這背后的原因,值得好好說道說道。
"錯守諸圍"
魏延守漢中,靠的是一套叫"錯守諸圍"的防御體系。簡單說就是不在漢中城里死守,而是把兵力分散布置在外圍險要關口。比如陽平關、黃金圍、興勢山這些地方,全都駐扎精兵。
這套打法有三個好處,一是讓敵人沒法集中兵力攻城;二是可以利用山地地形節節抵抗;三是一處被攻,其他據點可以迅速支援。當年曹真、曹爽來犯,都被這套體系擋在門外。魏延還放出豪言,"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姜維的"斂兵聚谷"
姜維接手漢中后,覺得魏延那套太保守,就搞了個"斂兵聚谷"的新策略。意思是把外圍據點的兵都撤回來,集中到漢、樂二城,準備玩個"誘敵深入"的把戲。
姜維的想法很美,放魏軍進漢中盆地,等他們糧草不濟時,再關門打狗。但他忽略了一個致命問題,蜀漢的國力已經大不如前。諸葛亮時代還能主動出擊,到姜維這會兒,能守住家就不錯了。這種需要精確配合的戰術,對現在的蜀漢來說太難了。
國力衰退
姜維接手漢中時,蜀漢的處境已經和魏延時期大不相同。諸葛亮死后,蔣琬、費祎主政時期還能維持國力平衡,但到姜維北伐時期,蜀漢已經人才凋零、兵疲民困。
最要命的是,姜維十一次北伐消耗了大量精銳部隊。據《三國志》記載,到蜀漢后期,全國兵力不足十萬,而漢中守軍僅三萬余人。魏延時期漢中駐軍多達五萬,還有趙云等大將策應。兵力懸殊如此之大,再好的戰術也難以執行。
戰術升級
魏延面對的曹魏將領是曹真、曹爽這類宗室將領,作戰相對保守。而姜維面對的是鐘會、鄧艾這樣的當世名將,戰術水平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鐘會伐蜀時,兵分三路,東路牽制姜維主力,西路鄧艾偷渡陰平,中路主力直撲漢中。這種立體攻勢,讓姜維的"斂兵聚谷"完全失效,漢樂二城被圍,外圍無兵救援;回師救援時,鄧艾已經偷渡陰平了。
內部掣肘
姜維在漢中防守上還有個致命軟肋,朝中無人支持。當時宦官黃皓專權,連大將軍閻宇都想取代姜維。當鐘會大軍壓境時,朝廷遲遲不發援兵,導致姜維獨木難支。
反觀魏延時期,諸葛亮坐鎮成都全力支持,要錢給錢,要糧給糧。魏延甚至可以直接調動周邊郡縣兵力,而姜維連基本的兵力補充都難以保證。沒有朝廷支持,再好的將領也難為無米之炊。
歷史啟示
魏延和姜維的對比告訴我們,再好的戰術也要符合實際情況。魏延的"錯守諸圍"適合蜀漢強盛時期,姜維的"斂兵聚谷"需要足夠國力支撐。當國力衰退時,最穩妥的反而是魏延那套"笨辦法"。
姜維的失敗不是個人能力問題,而是蜀漢整體衰落的縮影。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同樣面對曹魏,諸葛亮能六出祁山,姜維卻連家門都守不住,時移世易,戰術必須與時俱進。漢中失守的根本原因,在于蜀漢已經支撐不起姜維的雄心壯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