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2月4日,北京站哭聲震天。十七歲的陳光中注銷了北京戶口,踏上開往陜北的綠皮火車。
這一走就是十五年。戶口本交出去那刻,他盯著派出所民警蘸了印泥的食指。
鋼戳咔嗒落下,戶籍頁上頓時顯出“注銷”兩個紅字。從此再領不到每月半斤的芝麻醬票了。
母親連夜拆了舊棉襖絮進新被褥。父親留下的美制軍用毛毯上,“US”字母旁還留著解放戰爭時的血漬。這毯子后來在惠家河村窯洞里擋了七年寒風。
行李中最特別的是塊搓衣板。當年北京孩子會自己拆洗被褥的沒幾個,可陳家兄妹打小就被訓練著搓補丁。誰曾想這手藝后來在陜北救了急——老鄉們看見知青自己補褲子,驚得直咂嘴。
黃陵縣森林覆蓋率70%的承諾像塊糖。到了才知惠家河在旱塬上,挑擔水得走三里陡坡。頭回下地背麥捆,磨破的襯衫后襟混著血痂粘在背上,夜里脫衣時疼得直抽涼氣。
那箱書成了精神食糧。老鄉們輪流傳閱《少年天文學家》,有個后生竟照著書用秸稈做了架六分儀。可惜《安徒生童話》被公社干部收走,說是“資產階級毒草”。
最懸的是臨走前那鍋熱水。滾燙的開水在澡盆邊晃蕩,他盯著自己青白的腳背——燙傷就能留城了!最終沒下得去手。
多年后聽說某將軍之子為逃插隊真剁了手指,心里反倒釋然。
春節前被“趕”出北京有講究。上頭算準了雪天封山前最后窗口期,等開春化凍就真走不成了。
這批走得急的反而因禍得福——后來去的多數被分到更苦的隴東。
十五年后回京落戶那天,陳光中在派出所對著新戶口本發了半小時呆。民警催了三回才回過神來。
當年注銷戶口只用了三分鐘。
插隊究竟值不值?同批知青里有人成了農技專家,更多人落下終身病根。
但惠家河老鄉至今記得,有個北京娃用溫度計幫全村預報霜凍,救過兩茬谷子。
數據顯示1969年延安地區知青年均口糧僅280斤,比當地農民少90斤。可陳光中他們硬是帶出了三個工農兵大學生——用那箱被沒收過半的“禁書”輔導的。您說這代人的苦該怨誰?
山峁上吹過的風沒答案,只把當年的哭聲卷進溝壑。倒是那些毛驢馱水的故事,還在抖音上被年輕人點贊。關注@黃土往事,明晚八點直播走訪惠家河。
看看知青住過的土窯還在不在,那架秸稈六分儀有沒有進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