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國情,比如風土人情等的不同,導致社會規范不同,于是出現不同的“道德”要求。
比如,歷史上的王昭君,其實連嫁祖孫三代人。站在漢人角度來看,這肯定是不道德的,但站在匈奴人的角度來看,這卻是正常現象。總之,不同國家或不同文明之間的道德,肯定不可能完全相同,其中必有差異之處。
問題在于:中國與西方的“道德”,又有什么區別呢?當然,這個話題很大,本文只是就主要的方面談一談,即中西方的“道德”在底層邏輯上存在嚴重的不同。
何謂中國道德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國道德與中國古代經濟基礎密切相關。因為中國主要是農耕文明,屬于生產型文明,而農耕要求老老實實的生產,也需要不斷改進生產,因此道德規范必然與之相關。
春秋漢朝時期,中國儒家總結出一套道德規范,就是“仁義禮智信”,其中可以看到很多農耕生產的要求。
比如:農耕需要大量生產人口,自然需要愛人的“仁”;農耕需要知識傳承,需要面對洪水時的統籌,因此需要“禮”來建立規范;不同農耕團體之間需要“義”來規范,否則百姓受苦;農耕文明需要改進生產,需要觀象授時等,自然需要“智”;農業生產肯定不能弄虛作假,又有天象至信,即“至信如時”——最大的誠信猶如時間,比如四季輪回每年必至,這就是“信”。
上個世紀,出土了一些商周文字,其中甲骨文“德”為行正、身正、眼正,周朝“德”在下面加了一個“心”字,就是多了一個“心正”。也就是說,單是“德”字字形,就告訴我們要走正道,拒絕歪門邪道,踏踏實實工作、老老實實賺錢,顯然與農耕生產型文明相關。
總之,中國傳統道德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之上,一種很“健康、正當、和平”的道德。
何謂西方道德
以中國道德來看,中國有一套完整的健康的符合人道的道德規范,但為何西方輿論卻經常說中國人沒有道德?比如最常見的一種話術是:中國人吃狗肉,或中國人做某事......所以中國人沒有道德。
道理很簡單:一方面,西方為了占據道德制高點,掌握“道義權”,所以用這種話術貶低抹黑中國;一方面,西方以自己的道德標準評判中國,而以西方道德標準評判的話,中國人就沒有道德。
那么,為何說以西方道德評判中國的話,中國沒有道德?因為西方的道德建立在宗教基礎之上。
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中,有這么一句話:“如果沒有上帝,道德何以可能?”在圣經里,最大的道德是信仰耶和華,即十戒第一條就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其他才是支零破碎的一些日常規范細節,比如“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等。
反過來說,如果不信西方宗教的話,那么在西方人眼里算什么呢?答案是“異教徒”,而對異教徒,自然可以采取一切手段清除,比如殺人放火搶劫等。做完之后,到教堂里禱告懺悔一下,然后所有罪惡就消除了,接下來該做什么就繼續做什么,心理承受不了的,再去教堂禱告懺悔一下。
因此,所謂西方的道德,是建立在宗教之上,信仰同一個上帝,然后才有道德可談,否則就沒有道德可談,即便談的也是槍炮。而中國不信耶教,在西方眼里自然也就沒有“道德”。
總之,中西方“道德”的底層邏輯就不同,兩者大相徑庭。但中國的“道德”可以兼容西方的“道德”,比如可以包容西方宗教,但西方的“道德”卻無法兼容中國的“道德”,比如以西方的道德標準會認為中國沒有“道德”,因此從能否兼容對方道德來看,誰是更高級道德、誰是更低級的道德一目了然。
最后,搞清楚西方“道德”情況,就會明白為何西方會有殖民擴展、而中國卻沒有了。因為,中國道德規范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像西方那樣殺人奪地,但西方最大的道德信耶教、對異教徒可以采取一切殘忍手段,因此殖民擴張契合其文化本性,在西方有實力殖民擴展時自然就會殖民擴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