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制造業的版圖中,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成為細分領域的行業“冠軍”。它們或許不為大眾熟知,卻在各自領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規模未必龐大,卻憑借過硬的技術實力在國際市場上贏得話語權。
近日,記者走進多家單項冠軍企業,探尋它們從默默無聞到行業領先的成長密碼。
01
提前布局、自主研發
17年專注做一件事
在汽車制造中,車身焊接是整個生產制造當中最復雜、最核心的步驟。有一家民營企業,成立17年來,只專注做一件事:給汽車制造商提供數字化焊裝生產線以及智能制造裝備,直到成為這一領域的單項冠軍。
如今這家企業的產品已經遍布北美、歐洲等20多個國家。其中,美國市場占比海外業務高達40%以上。
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剛剛進軍美國市場時,這家企業卻遭遇連續三年沒開張的窘境。直到2016年,企業終于迎來轉機。
廣州明珞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姚維兵回憶說:“一家全球頭部的新能源汽車公司,他們全新一代車型生產線已經分包發完了,突然說有一個激光的業務發不出去,因為當時激光是新技術,沒幾個企業能做。而我們公司在2012年就已布局激光業務,還投資800多萬元建了激光實驗室。”
姚維兵在決定進軍汽車裝備制造業之初,就鎖定了數字化車身焊裝生產線這條主賽道,并成立了專門的研發團隊,圍繞激光焊接等前沿技術進行科研攻關。提早布局、自主研發,讓企業抓住了這次機會,成為打開美國市場大門的“敲門磚”。
這次經歷讓姚維兵更加堅信,要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贏得一席之地,必須聚焦主業,并把核心技術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前瞻技術是核心競爭力,創新是唯一出路。”
17年來,這家企業攻克了大量的行業難題,多項技術專利實現了全球領先。不久前全球首發的創新產品“柔性魔幻機器人島”(也被稱為“魔幻島”),更是集成了多項汽車裝備制造領域的前沿“黑科技”。
姚維兵介紹,“魔幻島”具備非常高的自動化和模塊化能力,既可以實現同一款車當中幾十種不同零部件的組裝,又適用于新車型的試制生產,“這個設備可以生產多種車型,原來是每一種車型都要做一條產線,如今10個車型,只要這一臺‘魔幻島’就可以完成。”
通過“魔幻島”智能排產和自動調度系統,可以實現整個生產效率提升50%,人工成本下降80%。“魔幻島”這套系統只是明珞裝備800多項專利的一個縮影。
每年過億元的研發投入和占公司總人數超50%的國際化研發團隊,成為企業在競爭激烈的世界汽車裝備制造領域獲得認可的底氣。
02
企業從老板到員工只有22人
如今占據全國90%以上市場份額
在浙江杭州,有一家小微企業,從老板到員工只有22個人,卻自主研發了一款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密封膠原材料。
在2024年6月的上海國際光伏展會上,這款新產品一亮相就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靠著這款新產品,這家小微企業占據了全國90%以上的市場份額,成了行業細分賽道的單項冠軍。
杭州漢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奏說,自己創業時生產的是密封膠產品,當時核心原材料完全依賴進口,價格從每噸2萬元漲到每噸8萬元,還經常買不到。很多像他一樣的密封膠小微企業都被迫停產。
于是,陳奏一頭扎進了實驗室,搞起了原材料的研發。前沿理論不懂的地方,陳奏就去請教高校的專家;外文看不懂,他就用翻譯軟件一段一段翻譯;實驗一次次失敗,他就一次次從頭再來。陳奏白天盯生產,晚上搞研發。
陳奏一邊維持生產,一邊聘請兩位材料學專業的博士組成研發團隊,先后投入了100多萬元搞研發。當地政府也拿出100萬元補助資金鼓勵他們科技創新。
五年的默默堅持,他們終于研制成功,產品在氣密性、耐高溫、使用壽命等方面都優于進口材料,價格卻只有進口材料的一半。
這款產品彌補了國內制膠產業鏈上的關鍵一環,不但成就了自己的企業,也讓很多密封膠小微企業不再受制于人。
今年3月,這間小廠房還吸引來美國一家全球頭部密封膠企業的采購經理。陳奏說:“以前我們做膠黏劑,原料都是進口的,現在我成為他們(國外企業)的供應商了,心里很自豪。”
如今,這家小微企業的實驗室里正在研發用于無人機、機器人等前沿領域的黏合劑。去年,企業還在科創園區買下一棟實驗樓,專門用于未來研發創新。
03
從輪胎氣門嘴起家
做到細分市場全球第一
在上海有一家企業,拳頭產品是汽車輪胎上的氣門嘴。
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從一個小小的輪胎氣門嘴起家,如今已經做到細分市場的全球第一,成為世界主要車企的配件供應商。
上海保隆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張祖秋展示輪胎氣門嘴產品,“這是一個傳統的最成熟的輪胎氣門嘴,我們一年生產約2.6億只。”
別小看這小小的輪胎氣門嘴,經過技術升級,安上傳感器,就完成了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的躍升。
記者在企業新落成的研發中心采訪時,正趕上全球研發團隊為開發下一代胎壓傳感器舉行跨國視頻會議。
保隆科技胎壓監測系統單元研發負責人史衛華介紹,“這個產品它雖然說看起來比較小眾,但實際上門檻比較高,就一個小小的產品在全球來說有100多個專利。”
目前,這家企業已經在全球7個國家設立了11個研發中心和19家工廠。
除了技術積累和全球化布局,企業的底氣還來自國內市場的持續壯大。
企業負責人表示,去年公司國內業務收入首次超過海外,今年,他們進一步擴大了國內市場的開發力度。目前正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全力推進智能空氣懸架系統等新項目。
今年一季度企業營收同比增長了近30%,利潤增長了近40%。企業負責人說,“我們下一階段的目標是成為來自于中國的跨國企業。”
這些單項冠軍企業的成長軌跡,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生動樣本,其成功密碼主要就是加大研發力度,走創新之路。隨著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相信會有更多單項冠軍企業脫穎而出,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
來源: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