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屆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都有科研實力強勁的高校各展所長。一直以來,占據人才、平臺、資源等優勢的高校單位都是“國家三大獎”的主要力量,以清華、北大、華東五校為代表的頂尖研究型大學,總能斬獲半數以上獎項。
202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已啟動,各省市、部委、兩院及其院士等有提名資格的部門和專家,相繼公布了擬提名項目。在廣東省的提名中,33個重要成果入選,其中,作為“華南最高學府”的中山大學以11個項目高居榜首,華南理工大學也有4項上榜,彰顯了這兩所一流大學的強大實力。此外,暨大、南醫大、廣工等省內名校也均有項目入選。
如今,廣東省提名的2025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通用項目)已經公示完畢,進入下一輪評審。以中大、華工為引領的廣東高校,能否再創佳績呢?
中大南校區校門
廣東省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概況
作為國內第一經濟強省,廣東經濟、科創、文化發達,吸引了大批人才在此工作、定居,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高校林立,科研院所眾多。
在廣東本土高校中,有8所“雙一流”大學,中大、華工兩所“985高校”,一理、一工,堪稱“雙子星”;暨大、華師是“211大學”,華農、南科大、廣醫、廣中醫是“雙一流”大學。
除此之外,工科強校廣工,外語外貿強校廣外,醫科強校南醫大,省屬綜合性大學深大、廣大等,都是頗具實力的名校。其中的大部分院校,都出現在202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廣東省的提名中。
本屆廣東省共提名33個項目,其中組織提名23項,專家提名10項。根據規定,除了國家部委之外,各省市也有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項目的資格;同時,3名以上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也可提名一個項目(通用項目)。
中大標志性牌坊式校門
具體來看,33個獲提名項目中,7個為國家自然科學獎,2個為國家技術發明獎,其余24個為國家科技進步獎。
在教育部提名中“掛零”的中山大學,終于在本省的提名中大放異彩。中大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項目達11個(含附屬醫院),占比1/3,在廣東省內遙遙領先。中大作為華南第一學府,理學、醫學、經管、工學等學科領域都有很強的實力,11個學科瑞入選“雙一流”,14個A類學科,也是歷屆“國家三大獎”的常客。
除了中大之外,華南理工大學有4個項目上榜,暨南大學3個,南方醫科大學2個;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等5所院校,均有1個項目入選。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項目有25個,充分凸顯高校在科研領域的主力地位。
此外,中科院廣州地化所、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等6個科研單位,以及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廣東長隆集團等2個企業,各獲1項提名。
暨南大學
國家自然科學獎提名情況
國家自然科學獎授予在基礎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征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科研人員,是國內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
在廣東省提名的7個項目中,中大獨占4個,每個項目的第一完成人都是業內頗具名氣的學者,均為國家杰青:張杰鵬曾獲得第二屆“科學探索獎”(化學新材料類);王雪華入選中國科學院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徐安龍曾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鄧少芝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這是中大高水平基礎科研能力的集中體現。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首任院長李丹,從事超分子配位化合物及其集聚體的設計、控制合成和功能化研究;華南理工大學王均,是國家杰青,從事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王強,國家杰青,從事巖石學、地球化學、地球動力學和相關金屬成礦的研究工作,各有1個項目入選。
廣東省提名202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獎分為一等獎、二等獎兩個級別,對于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科學發現,可授予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的評審十分嚴格,每一屆授予一等獎不超過兩個項目,并且多次出現了空缺的情況,至今還未授予過特等獎。
從往屆獲獎情況看,高校是該獎最主要獲獎機構,大部分國家自然科學獎獲得者所在單位是高校,一等獎更是如此。自199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改制以來,僅有14個重大成果被授予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其中有10個項目的第一完成人在高校,其余得主則任職于中科院下屬研究所:清華、中科大、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各斬獲2次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暫居首位,南大、港大、港科大、南開、復旦、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各獲得1次。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單位,無不是國內實力強勁的高校或科研院所。那么,作為國內“理學強校”的中大,本屆能否斬獲這一榮譽呢?
廣東工業大學
國家技術發明獎提名情況
廣東省提名的國家技術發明獎僅2個,分別來自華工的瞿金平教授和中大附屬第一醫院的何曉順教授。
瞿金平教授是國內著名的輕工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擔任華工材料加工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此前,瞿金平教授已經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大獎,如今再次被提名,獲獎希望很大;
何曉順教授長期致力于解決器官移植學科的關鍵科技問題,是中大器官移植科學科帶頭人、首席專家,曾兩度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次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其“無缺血器官移植的發明與臨床應用”破解了器官移植世界性難題,實現了“無缺血”肝移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廣東省提名2025年國家技術發明獎項目
國家技術發明獎同樣分為一等獎、二等獎兩個級別,對于特別重大的技術發明,可授予特等獎。袁隆平院士主持的“秈型雜交水稻”項目曾獲得1981年國家技術發明獎特等獎,是唯一一個國家技術發明獎特等獎。自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改制以來,還未實現零的突破。
歷屆獲得技術發明獎的第一完成單位中,以工科院校最多,迄今為止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累計授予項目29個,其中僅有4個項目的第一完成單位是非高校,北航以6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高居榜首。
遺憾的是,廣東的高校至今仍未斬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就看本屆能否實現零的突破了。
華南理工大學
國家科技進步獎提名情況
從歷屆“國家三大獎”的獲獎情況來看,國家科技進步獎授予的項目數量最多,除了高校單位之外,也有不少科研院所、企業多次獲獎。
在廣東省提名的項目中,中大依然遙遙領先,以6項提名凸顯強大創新能力;華工、暨大、南醫大各有2項入選;廣工、廣大、華農、廣中醫,以及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也都榜上有名。
省人民醫院、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和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等6個科研單位,以及南方電網、長隆集團等2個企業,也各有1個項目獲提名。
值得一提的是 ,華工為第一完成單位,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克復院士為第一完成人的項目——“制漿造紙清潔生產與水污染全過程控制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曾斬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也是迄今為止廣東省內高等學校牽頭獲得“國家三大獎”中唯一的一等獎。
在2025年的提名中,陳和生院士主導的“散列中子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何鏡堂院士主持的“中國建筑多維融合設計理論、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謝勝利教授主導的“北斗終端高性能PNT關鍵創新技術及國家基礎設施換芯工程重大應用”等重大成果,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技術突破,能不能再為廣東斬獲一個“一等獎”呢?
廣東省提名202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項目
總結
依托在平臺、經費、人才等方面的突出優勢,高校向來是“國家三大獎”的主要力量。不管是歷屆的獲獎項目,還是2025年度的提名,都凸顯廣東高校強大的科研實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公示的項目僅是“擬提名”,接下來便是嚴格的評審。從歷屆科技獎勵情況來看,提名項目中只有大約10%能最終獲獎。
同時,除了各省市之外,各部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等單位和專家,都有提名資格。因此,沒有出現在廣東省提名名單中的華南師范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省內名校,也有可能被其他機構或個人提名,這里不作統計。
以中大、華工、暨大為引領的廣東高校,能否在202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再創輝煌呢?我們翹首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