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沖突剛剛結束,西方發現情況有變,伊朗油輪源源不斷開往中國,中伊一旦達成共識,美國對伊制裁將形同虛設。
西方能源運輸分析機構給出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的一些獨立煉油廠加大了進口伊朗石油的力度,6月1日到20日期間,中國平均每天進口180萬桶的伊朗原油,遠超5月時的平均每天100萬桶。
【大批伊朗油輪正在前往中國】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種種原因,自2022年7月以來,中國就停止了直接從伊朗進口石油,現在從伊朗港口運輸到中國的石油,基本是通過馬來西亞等第三國簽署的相關采購協議,在官方的進口統計中,也會被算作與相關國家的貿易。
這其實是伊朗那邊規避美國制裁,確保自身能源出口的一種手段。
因此,西方分析機構給出的數據,主要是可以確定的,從伊朗啟程直接運到中國的石油數量,且從伊朗到中國的海上運輸時間較長,不少伊朗石油其實是在5月底、6月初就已經裝船啟運的。
在5月與6月初的時候,伊朗的港口石油出貨量確實大幅增加,達到了近幾年來的最高水平。
正因如此,近期中國采購伊朗石油數量的增加與剛剛結束的以伊沖突沒有直接聯系,更多的是中國與伊朗能源企業在利益驅動之下展開的行動。
【更多伊朗原油運抵中國,引起了外媒的關注】
為了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等國家的石油出口,伊朗方面還有意給出更多折扣。
簡而言之,為了在被制裁的情況下吸引全球買家,伊朗的輕質原油交貨價格一直低于國際油價。
每桶伊朗輕質原油在6月的交貨價,比每桶英國北海布倫特原油要低2.5美元,7月的交貨價更是要低上3.30-3.50美元。
但站在西方的視角上,中伊之間出現這種石油貿易規模擴大的趨勢背后,仍舊有可能對國際地緣局勢造成影響。
首先,在經歷了12天的軍事沖突后,伊朗需要大筆資金來恢復民眾的正常生活,重建被美以炸毀的軍工設施與核設施,穩定內部局勢,同時為應對日后可能的危險情況積攢力量。
【伊朗剛剛為死于沖突的高級將領與科學家舉行了國葬】
伊朗的石油企業基本是國有企業,是伊朗政府等部門的“錢袋子”,石油出口量的增加,就會讓伊朗政府有更多可以調動的資金。
因此,現階段中伊間接石油貿易的增加,始于商業利益,但也讓伊朗政府有了更強的底氣,去應對內外部的復雜局勢。
其次,經過此輪沖突,伊朗內部的局勢似乎發生了變化,一貫要求與西方緩和關系的改革派音量減少,較為強硬的保守派力量再次占據了上風。
伊朗外長已經明確,短時間內不會恢復與美國的談判,同時將會根據各國在此次沖突期間的行為,重新調整伊朗自身的外交戰略。
而中國在此次沖突期間,多次在聯合國等場合幫伊朗發聲,譴責了以色列與美國的軍事行動,在外交層面為伊朗提供了足夠的支持。
伊朗駐華大使已經在公開場合對中國表示了感謝,強調伊朗將推進雙邊合作,與中國一道推動兩國間的全面合作計劃落實。
【能源合作可能會是未來中伊合作的首要切入點】
伊朗未來嘗試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已經是“板上釘釘”,而作為兩國之前主要合作領域的能源進出口,大概率會是雙方最先開始發力的方向。
在此情況下,中伊這種間接石油貿易額的增加,無疑為中伊未來進行相關的磋商,正式商討重啟直接石油貿易等議題,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當然,伊朗不能將自身擺脫困境,抵御美國長期經濟制裁的希望寄托在能夠與中國達成新的合作協議,恢復直接石油貿易上面。
伊朗社會存在很多結構性問題,限制了伊朗的長遠發展,通過與中國等方合作,減少西方制裁影響,改善經濟民生情況,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緩解內部壓力,伊朗想要確保長遠發展,還需要一場內部變革。
也正是因為伊朗將長期面臨諸多內外部問題,中國會與伊朗強化石油等領域的合作,豐富石油進口來源,但也不會將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希望,寄托在伊朗一國身上。
【伊朗與美以兩國的關系十分緊張】
最后總結一下,近期大量伊朗石油流向中國,遠非孤立的經濟行為,它既是雙方尋求現實商業利益的務實選擇,更是兩國在經歷近期地緣政治風波后,戰略互信加深與關系強化的重要信號。
中國在沖突期間的外交支持,為深化能源等領域的合作鋪墊了更堅實的基礎,未來恢復直接石油貿易的可能性正在累積。
中伊能源合作在制裁陰影下的堅韌發展,不僅削弱了美國單邊制裁的效力,為伊朗贏得喘息空間,也折射出了國際能源格局的復雜博弈,預示著中伊兩國關系將在務實合作與各自戰略考量的張力中謹慎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