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以其雄、秀、神、奇、靈的自然景觀
和神話般的佛教勝跡以及深厚的佛教文化,
被譽為“佛國天堂”,《峨眉郡志》有記:
云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
細而長,美而艷也,故名峨眉山,
古有“峨眉天下秀”之諺。
詩仙李白將“四川第一仙山”的贊譽給了它
并發出“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峨眉高出西極天”的贊嘆。
郭星 攝
不管你有沒有到過峨眉山
或者此時屏幕前的你正在游覽峨眉山
那么品讀一首仙山的詩詞
你會在其中看到峨眉山的另一面
讓我們一起走進“名人詩詞里的峨眉山”
楊慎,明代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生于公元1488年,卒于公元1559年,明代四川新都人。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舉人,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辛未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后以養疾乞歸。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返京,復舊官。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以“議大禮”而兩度慘遭廷杖,謫戍云南永昌衛(今保山),曾多次返蜀,逗留嘉定州。直到七十二歲卒于戍所。升庵先生詩多向民間歌謠學習,讀來親切可愛,讓人耳目一新。有《升庵集》。明朝胡世安所著《譯峨籟》收其吟詠峨眉山的詩八首。
袁學方 攝
思鄉腸斷題韻峨眉
嘉慶版《峨眉縣志》稱贊楊慎“明時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詩文外雜著多至一百余種。”對楊慎游峨眉山,吟詩作賦有明確記載:“時嘉定人安磐與慎同時受杖削籍,慎謫永昌,歸省廷和,嘗與磐及余承勛、楊仲瓊游峨眉。香囊茗盌殳老猶傳遺事,蓋戎檄往來寓公謫宦,大雅風流,卓乎遠矣。”(文見《峨眉縣志·卷七·人物》)
查歷史資料,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已經告老還鄉的首輔大臣楊廷和患病,楊慎告假從永昌返回新都,回家探視楊廷和。因“大禮儀案”,父子同受牽連,見兒子歸來,楊廷和非常高興,病也就很快好了。楊廷和病愈后,楊慎在這期間與同時受責罰的給事中安磐(嘉定人)、翰林修撰余承勛(青神人)等同游峨眉山。并留下詩五首。
楊慎上峨眉山走古道從報國寺入山,經伏虎寺至中峰寺,從中峰寺到大峨寺、神水閣,大峨寺前的大峨石是峨眉山的古跡,《峨眉縣志之一·方輿·古跡》大峨石“水從石中流出,泛衍一泓,瑩碧如玉,俗名神水。”楊慎飲神水,得靈感,詩興頓起,提筆寫《神水》:
神水
山僧言此泉,下與江陵通。
智師昔說法,龍女為飛空。
夏冽冬復溫,凡水焉可同。
造物有至理,靈源誰能窮。
在神水池上的歌鳳臺,歷史悠久,有傳奇故事,為春秋戰國時期列仙陸輿的修煉處。《峨眉縣志之一.方輿.古跡》也說,歌鳳臺“峨眉山神水池上,楚狂舊廬也。”楊慎仰陸輿之名,借西漢劉向典故,題《歌鳳臺》:
歌鳳臺
楚狂千載士,悠悠避世情。
蜀山一片石,猶存歌鳳名。
豈與熊鳥徙,導引學長生。
列仙誰所傳,劉向徒聞聲。
從中峰寺觀四周,三峰陣列,分別有呼應峰、中峰和寶掌峰,三峰之間,白云繚繞,青山空明,鶴駐云歸,普放光明。楊慎入呼應庵,《峨眉縣志之二·建置》載:呼應庵“在大峨石右,呼應峰后。相傳智者太師茂真尊者與孫真人奕棋于此。呼應庵側有棋盤石,有溫涼二池。”楊慎為峨眉山景色所陶醉,寫出《呼應庵》一詩:
呼應庵
中峰多積雪,白巖嵌青壁。
谷音叩虛牝,梵唄遞寂歷。
龍法說千金,虎杖卓雙錫。
陳跡余空山,荒庵翳深籊。
圖源:劉睿
飲罷神水,楊慎興致勃勃,一氣上了華嚴頂。頂上有寺,名華嚴寺,至遲在唐代就有名,舊名又稱歸云閣,鮮為人知。《峨眉山志卷之三·寺觀》“華嚴寺,一名歸云,在玉女峰下。唐福昌達道禪師道場。宋紹興三年僧士性重修寺,有旋螺殿極奇古。”登高遠望,群山疊嶂,近壁仰觀,山泉下瀉成瀑布。楊慎詩興大發,題《歸云閣》:
歸云閣
云從石上起,泉從石下落。
多少游山人,長嘯倚山閣。
曉鐘有云出,晚鐘有云歸。
游人應未慣,忽呀云生衣。
華嚴頂 薛良全攝
上峨眉山金頂,達古人的最高追求境界,楊慎不減游興,興然入臥云庵。《峨眉縣志之二·建置》臥云庵“在峨山藏經閣右,性天和尚始建,后毀。......可聞禪師重建。絕頂無水,惟此庵下有半月池,合山仰吸。”楊慎之臥云庵,觀云飛、看殘雪、臨絕壁、眺遠景,飽嘗十里不同天氣象,楊慎一氣寫《峰頂臥云庵二首》:
峰頂臥云庵二首
青藹紅塵此地分,飛巖削壁回人群。
穆王馬跡何曾至,望帝鵑聲絕不聞。
春夏未消千古雪,陰晴常見一溪云。
支筇石上寧辭倦,采藥名山喜其君。
峰頂散朝陽,憑高眺渺茫。
山嵐銀色界,寶氣白毫光。
天闕塵氛凈,煙霄草木香。
不知西極外,何處有空王。
在峨眉山金頂,楊慎有幸看到了一種名“佛現”的鳥。此鳥惟峨眉山頂才有,形狀像鷓鴣,佛光出現時從巖壁飛到巖頂,此時游人可用食喂,鳥兒發出悅耳的聲音,金頂僧人因此稱為“佛現”鳥。《峨眉縣志卷之三·物產》記載:“似土畫眉,佛放光則語,余時則否。峨山巔惟此鳥。”楊慎以為幸,題《佛現》詩:
佛現
佛現鳥語易隨人,意戀山川發晶螢。
草木呈蔥蒨坐使,游人心目亂佛現。
郭星/攝
明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的胡世安(公元1593-1663年),著有《譯峨籟》一書,是研究峨眉歷史的重要史料,書中另記有楊慎與余承勛合作《峨眉聯句》長篇,其中寫到“峨眉跨金維,壯哉誰所鑿,元氣啟洪濛,輪尻挺磅礴……中原五岳遺,殊域四夷擴,俯瞰小九州,高瞻迸六幕”。楊慎與余承勛共題的峨眉山長聯,為古人題峨眉山最有氣勢的宏文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