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手新書后,要每一頁都讀完才知整體優劣嗎?很多人認為大可不必,借用劉義慶在《世說新語》里說的“窺一斑而知全豹”,自以為翻讀幾頁便知這本書是否值得繼續讀了。若真如此,書的第幾頁最重要?
有人說,看書只看前兩頁,如老話說:“三歲看老”,將一本書看作人的一生,從起始階段就可知全局。我不認同。先說人,唐朝著名女官、文學家上官婉兒,最初的人生劇本可是一團糟,祖父獲罪、男丁皆被處死,只有她和母親幸存為奴,但她并未自我放棄,反因苦學讓自己有了“天性韶警,善文章”的新標簽,接著一步步向上爬,最終成了垂史的“巾幗女相”。若她因“前兩頁”放棄了整段人生,還會如此嗎?
再說書,《瓦爾登湖》是本好書,但我最初怎么也讀不下去,前面的“經濟篇”幾乎占據全書內容的六分之一,既晦澀難懂,又充滿了銅臭味,像作者獨居湖邊的謀生賬本,很難咀嚼。硬著頭皮往后看,我才逐漸悟透,正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先活下來,才知“我的生活所在”及“我為何生活”,接著是人生“更高的法則”,最后從“冬天的湖”重回“春天”——似人生之旅,最初的成長既艱難又無趣,因年少沒有獨自執筆的能力,等學富五車,才能書寫出精彩的后半篇。
又有人說,那就只讀最后幾頁,結尾漂亮的書一定有著亮眼的開端和過程。卻也未必。還是先說說人,清朝小說家吳敬梓以一本《儒林外史》開創我國諷刺小說的先河,在文學史上有著濃墨一筆——這是吳敬梓的漂亮結尾。但從頭來看,世宦之家美少年、鮮花著錦中秀才,但好景太短,沒多久家庭變故、個人愁悶,以至于“田廬盡賣”,揮霍錢財于歌舞聲色之中,自此一蹶不振,五十四歲酒后猝死。回顧一生,雖花費十來年寫成《儒林外史》初稿,但在世時無名無財,仕途抱負更是成了空談……假如吳敬梓的一生是本書,大抵他本人都不愿讀前面大半本。
反之,若結尾難堪,開端未必亦然。就說《紅樓夢》,無論是高鶚的狗尾貂續,還是民間流傳的各個版本,跟前八十回比起來,那真是沒有一個續寫的結尾能讓人讀下去。若《紅樓夢》是原作者沒來得及“封頂”,《水滸傳》就是座徹底的“爛尾樓”,金圣嘆將七十回后的“招安”情節批為:“如大廈傾覆,毀于一旦”,的確如此,梁山好漢本有著革命者的雄心銳氣,招安后卻“徒留妥協的悲哀”——就像一道清爽的春野菜,吃到最后卻成了流油大肥肉,叫人無法下咽。但不能就此否定兩本名著的多重價值,若因結尾放棄前面的部分,那可是因小失大。
因此,書要從第一頁開始看,不讀到最后一頁不算讀完一本書。書的每一頁都重要,無論優、劣,都能有所收獲,優者納為個人的成長之道,劣者作為“負面清單”——能幫我們在行走中回避類似的坎坷。
原標題:《晨讀 | 戚舟:書的第幾頁最重要》
欄目編輯:郭影 文字編輯:蔡瑾
來源:作者:戚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