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陜西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王建華的辦公室門被輕輕叩響,52歲的藏族漢子達瓦次仁捧著潔白的哈達走向王建華,兩人雙手緊握,激動不已。這場時隔24年的重逢,背后是一場生死邊緣的生命接力。
高原之上的生死抉擇
2001年夏,時任阿里地區措勤縣公安局副局長的達瓦次仁在執行任務途中突然出現拉肚子、頭暈、嘔吐的癥狀,后發展到嘔血,被送至阿里地區人民醫院時已休克,確診為潰瘍性大出血。
“緊急復蘇之后,我感覺到意識模糊,全身都支撐不住,當時就覺得我肯定要死了。”達瓦次仁回憶說,當時他處于嚴重失血狀態,限于阿里地區人民醫院當時的技術水平,無法進行手術治療。即使轉到最近有能力救治醫院,至少也有1200公里。
就在家人一籌莫展時,達瓦次仁的親戚找到了當時在阿里地區人民醫院支援的王建華。那時,年僅30歲的王建華剛到醫院工作不過3年,還只是一名住院醫師。作為陜西援藏醫療隊員的他,面對如此棘手的手術,他的心里也在打鼓。
面對家屬的懇求,王建華決定盡全力一試,立馬給自己的老師打電話求助,準備第二天的手術。
50人的熱血與200針的手工縫合
“當時,手術還面臨幾個主要困難:一是醫院當時還沒有血庫,病人需要大量輸血;二是無法開展全麻手術,局部麻醉的風險會很高;三是沒有自動吻合器,傷口只能進行手工縫合。”王建華表示,“醫院條件非常艱苦,沒有電刀,電源都需臨時啟動柴油發電機。”
聽聞達瓦次仁的狀況,醫院和患者家屬、單位紛紛動員獻血,50余人擠滿卡車星夜馳援,汩汩熱血注入患者體內。
當柴油發電機的轟鳴聲響起,當用燈泡組裝的無影燈亮起,達瓦次仁的生命開始有了轉機。憑借扎實的醫學功底和謹慎的操作,歷經8小時,完成200多針的手工縫合,王建華順利為達瓦次仁完成了胃大部切除手術。
“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獨立做過這么大的手術,可以說是小白對小白。”王建華笑著說,因為當時的他和達瓦次仁都還是年輕小伙。
這一手術當時也成為阿里地區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手術。術后依然要關注出血的情況和營養狀況,王建華每天都會去看望達瓦次仁。“我當時就記得王醫生每天給我叮囑要注意什么,特別細心,喝多少粥都給我用杯子量好。”回想起當時的情況,達瓦次仁這個藏族漢子也泛出一絲柔情。
4000公里的“生命線”進化
24年里,達瓦次仁從未忘記王建華的恩情,通過多方聯系,他第一次來到了西安,跨越4000公里來赴這份生死情誼。回想起曾經的點點滴滴,兩人都歷歷在目。24年,不變的是性命相托、永不辜負的承諾,變的是在國家援藏方針的指引下阿里地區醫療條件和技術的持續提升。
王建華帶達瓦次仁來到陜西省人民醫院遠程會診中心,屏幕上正實時傳輸著阿里地區人民醫院的手術畫面——這正是陜西省人民醫院在2021年建立的5G遠程醫療系統。通過這條“空中生命線”,王建華已經在此會診過很多疑難病例。“如今這套系統已開展疑難病例會診超過百次,不僅挽救了不少生命垂危的患者,更為阿里地區培養了不少醫療人才。”王建華感慨道,“我們為當地培養了第一個全麻麻醉師,曾經培養過的學生已經是阿里地區人民醫院的副院長了,沒有血站、設備不足、能力不足、管理不規范的局面都在援建過程中改寫了。”
自上世紀80年代伊始,陜西省人民醫院就開始對阿里地區進行對口支援,再到2015年響應國家“組團式”援藏戰略,累計選派十批精銳團隊赴阿里,采用“以院包科”模式深耕護理、神外、藥學等學科,填補多項技術空白;更以“輸血+造血”雙軌并進的方式,為阿里培養了多名學科帶頭人,同時建立了藏陜遠程醫療平臺、專科護士培訓基地及西藏干部職工就醫綠色通道等。
從阿里到西安,這場時隔24年、跨越4000公里的重逢不僅鐫刻著漢藏同胞共護生命的深情厚誼,更生動詮釋了“醫療援藏”在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發展上所展現的蓬勃生機。
來源:西藏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