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民國總統蔣介石成為俘虜,一時間輿論紛紛。
國內外都在關注著中國,看看這個事件究竟會朝著什么方向發展。
尤其是1931年以來占領我國東三省的日本人,他更希望看到的是我國變成一鍋亂粥,好從中坐收漁翁之利。
張學良也深知如果這件事情處理不好,抗日的目標不但無法實現,我國還要再次進入軍閥混戰。
那樣的話此舉不僅對國家無益,反而為日寇進一步侵略提供了便利。
也就是在這個時刻,他決定犧牲個人利益以成全民族利益,親自送蔣介石返回南京。
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他的后半生的不幸,連周總理后來都表示:
“我們曾經對不起一位姓張的人物!”
再次讀到這段歷史,不禁令人唏噓。
有人提出一個假設,假若張學良不親自送老蔣返回南京,是不是就可能躲過被軟禁的苦難生涯呢?
歷史的假設
任何假設的提出都要依據時代背景,以及當事人的性情、品德和心胸等因素。
假設的提出者給出的理由是張學良為東北軍統帥,手中握有重兵。
且其還有我黨的支持,老蔣懼怕其勢力,也不會把事情搞大。
最多就是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待時機成熟時,再報雙十二之仇。
我們且去看楊虎城的結局,此人與張學良一道發動了西安事變,同樣為事變的策劃者之一。
張學良留他在軍中,目的就是通過他挾制老蔣,讓其不敢對自己痛下殺手。
可楊虎城的結局就真的那么好嗎?
他以及其妻子謝葆楨都清楚知道,此舉已經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翻開累累史冊,這樣的人永遠沒有好結局。
因此,早早地將孩子送往老家,只留小兒子楊拯中在身旁陪伴。
果不其然,抵達南京沒多久,老蔣就找借口架空了楊虎城的軍權,給了他一個閑職。
這不過是老蔣的第一步,他知道若是即刻處置楊虎城,反而顯得自己小肚雞腸。
身為領袖,怎么能連這點心胸都沒有呢?
必須要把事情放得更為長遠。
他先是安排楊虎城到國外視察,而后在1937年直接將其妻子與幼子共同囚禁。
甚至連其秘書宋綺云也未能幸免于難,我們所熟知的最小烈士“小蘿卜頭”,極速宋綺云的兒子,連八歲的孩子他們尚且沒有放過。
難道楊虎城與其妻子能有好下場嗎?
從全面抗戰開始到被折磨至死,他們始終沒有脫離老蔣的掌控,這就是老蔣的手段。
他可以對外宣稱這些人因病去世,至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不重要。因為大家已經害怕得只能道路以目,再也不敢妄談國事。
因此,張學良即使不親自送蔣介石返回南京,怕是也會遭遇比原來更為深重的磨難。
畢竟,沒有哪一個領袖在遭受到了如此奇恥大辱后,還能夠忍氣吞聲。
當然,若是張學良始終手握東北軍的大權,且與我黨保持密切的聯系,老蔣還真不敢將他怎么樣。
也只能是暗自惱怒,卻不敢作出任何實質性的迫害舉動。
關鍵是為什么張學良非要送老蔣回南京呢?
只要他想,有一千種可以逃過軟禁的方法,或者躲避到延安,受我黨的庇佑,或者帶領東北軍直接反水,或者前往歐美躲避......
問題又回到了假設的原點,張學良為什么要發動西安事變,兵諫蔣介石?
難道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活命嗎?為了活命,他壓根兒不需要來這么一場戲碼啊。
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樣,溜須拍馬。
為了迎合老蔣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先幫助其完成所謂的“剿匪”計劃,為自己博取一個錦繡前程。
只是他不是那種人,從東北軍撤出東三省的那一刻,他就感到了莫大的恥辱。
人家都打到家門口了,自己竟然還窩在一旁,不能像一個漢子一樣與敵寇廝殺一番。
哪怕死也死得像個樣子。
因此,他最想得到的結果就是抗日,為了這個結果他愿意犧牲自己。
既然要犧牲自己,那就徹底犧牲,不要為未來思量那么多。
畏前畏后永遠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這對于他而言相當于背水一戰。
為什么他非得送老蔣回南京呢?是主動還是被迫呢?
英雄的抉擇
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就張學良本人而言,他是一個受傳統文化影響極深的人物,對于“兵諫”一事,他自始至終都抱著愧疚的態度。
他想為自己的行為將功折罪,因此,他愿意送蔣介石回南京,并接受軍事委員會的審判。
當接到被軟禁十年的懲罰時,他的內心首先感受到的是由衷地放松。
也就是說他愿意為這件事接受任何懲罰。
其實,按照老蔣的本意來說,恨不得將其千刀萬剮。
當十年軟禁到期時,張學良曾托人給老蔣送去了一對瑞士手表。
意思是提醒他十年之約到了,你該還我自由啦!
結果老蔣給了回了兩件禮物,一件是1936年的日歷,上面有鋼筆圈了幾圈的日子:12月12日,另一件則是一雙拖鞋。
意思也很明顯,這是在告訴張學良,這件事情其永遠也不會忘,至于釋放的時間當然會無限期地拖下去。
甚至老蔣在臨死前還告訴兒子蔣經國:“一定要提防張學良?!?/p>
人家都被囚禁了幾十年啦,還要提防人家,可是這件事給其帶去了極大的心理陰影。
若不是宋美齡和宋子文的求情,或許張學良早就離開了人世。
蔣介石深愛著宋美齡,同時也需要宋氏家族的支持,因此,不得不給他們面子。
因此,張學良才敢大膽地前往南京。
其次,即使沒有這些原因,張學良也要奔赴南京。
當時國內外的環境極其復雜,老蔣即使千錯萬錯,也不該在自己手中折了威信。
當初,袁世凱雖然做了許多倒行逆施的事情,但是其最起碼還能震懾手下的一幫悍將。
同樣,蔣介石在位,國家就不會出現動蕩。
如若其一旦出現變故,國民黨勢必就會分裂,國家會再次動蕩。
彼時的中華民族需要一個穩定的抗日團體,而蔣介石無疑是最合適的統帥。
他親自送老蔣回南京,是在向全世界宣布,自己此舉并沒有任何其他想法.
只是想勸說領袖抗日,僅此而已,自己仍舊會一如既往地追隨領袖。
最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更不可能投奔我黨,本來這樁事件就被別有用心者說成是受我們的挑唆,如果我們再和其達成聯盟,就等于坐實了這個說法。
一旦這個說法坐實,國共聯合抗日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實現。
這有違其兵諫的初衷,因此,他不可能作出這個抉擇。
為了民族大義,他明白只有犧牲自己才是最合適的選擇。
什么是英雄?這才是英雄。
就像張藝謀電影里刺客,明明有機會成功刺殺秦始皇嬴政,最終還是選擇了收手。
因為他明白成功刺殺嬴政,天下會多出更多的殺戮。
只有天下統一,這種殺戮才能完全停止。
張學良同樣明白這個道理,個人與家國大義相比,根本無足輕重。
一輩子的囚禁算什么,日寇被趕跑了,國家獨立了,國家富強了。
中華民族洗刷掉了近百年的屈辱了,這些才是他最愿意看到的。
所以即使我們穿越回歷史的現場,將那些有利于他的假設悉數送給他,讓他去保命,他也會毅然決然地選擇拒絕。
因為他不需要這些,他想要的也不是這些,
他只想知道未來的中國是否還有外敵入侵,如果我們告訴他未來的中國與今日大不相同,他會更加堅定自己的抉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