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梁露露 通訊員 緱星 楊藝卓
7月1日上午,信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緊扣“賡續(xù)紅色血脈,厚植愛國情懷”主題,在院黨委副書記緱星的帶領下,組織社會實踐團隊奔赴豫南紅色熱土,開展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
首站竹溝:觸摸星火燎原的信念溫度
實踐團隊首站抵達被譽為“小延安”的竹溝革命紀念館。作為豫南革命根據(jù)地的核心陣地,館內珍藏的泛黃手稿、銹跡斑駁的武器以及逼真的斗爭場景復原,生動再現(xiàn)了黨領導軍民開辟根據(jù)地、發(fā)動群眾英勇抗戰(zhàn)的壯闊歷史畫卷。師生們在此駐足凝思,深刻理解了在民族危亡之際,革命星火何以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迅速形成燎原之勢,深切感悟到早期共產(chǎn)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卓越的組織領導力。
陵園追思:聆聽歲月靜好的熱血回響
肅穆的竹溝革命烈士陵園內,蒼松翠柏守護著百余位英魂。師生們列隊肅立,向長眠于此的烈士們敬獻白花、默哀追思。從年輕的游擊隊員到基層黨員干部,他們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奮斗的熾熱年華。每一塊無聲的墓碑,都成為一堂無聲的黨課,讓同學們深刻體悟到今日的“歲月靜好”,是無數(shù)先輩用熱血與生命鑄就的擔當豐碑。
靖宇豐碑:感悟舍生取義的家國大義
在楊靖宇將軍紀念館,隨著講解的深入,將軍從毅然投身革命到孤身血戰(zhàn)雪原的壯烈一生震撼人心。冰天雪地中,啃樹皮、吞棉絮,以“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的錚錚鐵骨,頑強抗擊日寇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參觀結束后,學生們圍繞“信仰的力量與無悔的抉擇”展開熱烈討論,民族英雄楊靖宇所展現(xiàn)的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和以身許國的崇高精神,深深烙印在每個人心中,讓“家國擔當”四個字變得無比厚重。
從竹溝這一孕育革命的“搖籃”,到烈士陵園這座象征不朽的“精神豐碑”,再到楊靖宇將軍故居這所詮釋氣節(jié)的“信仰課堂”,一個個紅色地標串聯(lián)起黨領導人民艱苦卓絕、矢志奮斗的精神譜系。此時此刻,師生們不再是歷史的旁觀者,而是通過觸摸革命文物、聆聽英雄故事、感悟犧牲精神,成為了紅色基因的“親歷者”與“傳承人”。
此次“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不僅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更是一場觸及靈魂的思想洗禮。青年學子們深刻認識到,紅色江山來之不易,是黨領導人民歷經(jīng)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換來的;深刻領悟到,偉大建黨精神跨越時空,是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深刻體會到,愛國情懷絕非空洞口號,而是對先輩的無限敬仰、對歷史的深沉敬畏、對使命的主動擔當。
接下來,教育科學學院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引導廣大青年學子持續(xù)深化學習,不斷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偉大精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自覺將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賡續(xù)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血脈。將愛國之情、強國之志轉化為報國之行,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刻苦學習、錘煉本領,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續(xù)寫無愧于先輩、無愧于時代的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