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焦One(dingjiaoone)原創
作者 | 陳頤
編輯 | 方展博
上海的清晨,一位白領在手機上操作了幾下,就給自己約好了午間的肩頸按摩;景德鎮的小院里,游客正體驗揉泥、拉坯、繪制青花;拉薩的星空下,年輕人一邊泡著藏藥浴,一邊遠眺布達拉宮……
這些看似不相干的場景,背后卻串聯著一張龐大而隱形的“服務零售”網——這是一個年規模高達7萬億人民幣的超級市場。國家統計局從2023年開始專門為它設立增速指標,足見其分量。
這7萬億還只是狹義的服務零售的規模,它不包括人們熟悉的餐飲、酒店、醫療,而是專指那些更“非標”、更依賴“人”的生意,比如足浴采耳、漢服寫真、陶藝體驗。它賣的不是某個實物,而是你親身經歷的“滿足感”。
然而,這個7萬億的大市場,線上化率僅有9%。這意味著,每100元的服務消費,只有9塊錢是通過線上完成的。對比一下,連標準化難題重重的醫藥行業,都被“30分鐘送藥”這樣的創新模式撬動了線上化。這巨大的落差,恰恰是機會所在。
它的發展趨勢也證明了其前景:當商品消費漸趨飽和,服務零售以年復合8%的速度增長,跑贏了GDP,成為拉動內需的引擎之一。
可以說,7萬億的服務零售藍海,極有可能是未來十年中國最確定、最具潛力的內需增量場。它不僅關乎消費升級,更蘊藏著無數普通商家、手藝人“翻盤”甚至做大做強的最大機會——就看誰能率先找到線上化、規模化的密碼,分到屬于自己的蛋糕。
為什么說中國是服務零售的“天選之地”?
放眼全球,你可能很難再找到第二個地方,能像中國這樣,服務零售發展得如此之快、如此“接地氣”地滲透進人們的生活。
光是上海陸家嘴30分鐘車程的消費圈內,就有15萬家服務零售門店、1萬家自助設備、100萬個可以享受的服務類目、20萬手藝人。甚至有歸國朋友感慨:在美國一年沒K歌,但國內的按摩、足療、采耳、美甲一應俱全,方便程度超乎想象。
這種“只有中國有”的服務生態的爆發,絕非偶然,而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
回顧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90年代的日本韓國,當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服務消費便迎來爆發期。2019年,中國跨過這道關鍵門檻,生活方式正悄然轉變,服務消費開始加速滲透。
當“吃飽穿暖”不再是首要問題,人們自然開始追求更有品質的生活。于是,陶藝、養生理療、漢服體驗等能帶來即時滿足和幸福感的服務,不再只是“享受”,而是“剛需”。
更關鍵的是,中國這片土壤還為服務零售的爆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設施。
一面是“銀發浪潮”帶來的剛需,老齡化進程直接催生了龐大的養生理療等健康服務需求。另一面是移動互聯網的高度普及,讓“即時服務”觸手可及,尤其是曾經被忽略的下沉市場。
美團的數據印證了這一點:過去三年,中低線市場(284個城市,近3000個縣城)的服務消費連續保持90%的增速。
線上化抹平了地域落差,小鎮青年也能隨時享受劇本殺、自助臺球等潮流體驗。這種“下沉”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是其他國家比不了的“藍海”增量。
服務零售的生命力,還在于它打破了商品消費的“天花板”。衣服、化妝品囤多了總會飽和,但人們對快樂、體驗和幸福感的追求沒有止境。這也解釋了為何狹義的服務零售市場(不含餐飲酒旅醫療)增速(年復合增長8%)能跑贏GDP,且線上部分增速更快(年復合增長率38%)。
本質上,這是一個“人”的市場,是靠“人力”,做滿足“人”的幸福感的生意,它也因此具備了海納百川、吸納就業的獨特優勢。
美團2024年的統計顯示,按摩足療行業手藝人700萬、發型師400萬、美甲師240萬;過去十年,整個狹義服務零售領域年均新增就業741萬人。
當智能制造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減少了部分傳統就業崗位,服務零售正成為吸納勞動力、穩定民生的重要“蓄水池”,讓無數手藝人憑借一技之長獲得體面生計。
國家統計局2023年開始披露服務零售的增速,雖然口徑更偏廣義(也包含餐飲等),但信號已經很明確:政策和市場都看到了這片藍海的潛力,也宣告了服務消費新時代的到來。比起多買點“東西”,人們開始更愿意為“體驗”買單了。
“水大魚小”怎么辦?把生意“搬上網”
然而,這片藍海也面臨挑戰。
這個“水深”7萬億的市場,本該是千帆競渡,現實是,上“百億規模”的企業僅有3家,典型的“水大魚小”。
反觀隔壁的餐飲江湖,蜜雪冰城、古茗、霸王茶姬們短短幾年便狂飆突進,萬店品牌都不新鮮;酒旅、醫療健康領域,規模化巨頭更是比比皆是。
服務零售為何難養大魚?問題出在哪兒?
可以和商品零售做個對比,比如,生產口紅只要配方工藝成熟,機器就能源源不斷地產出標準品。但服務零售的核心是人——讓每個足療技師精準找到穴位、掌握力道;讓每位發型師都能剪出令顧客滿意的發型——難度遠高于標準化商品生產。
所以說,服務高度依賴人的技藝和經驗,“非標”特性制約了規模化擴張的速度。
試想,開一家店靠手藝,開十家店靠店長,開百家店呢?美團的調研顯示:傳統服務業一旦突破百家門店,“人肉”管理模式極易失靈,管理者難以及時掌握經營全貌,擴張往往意味著失控。
服務零售的“水大魚小”困局,根源在于非標特性與落后管理模式下的低線上化率。7萬億市場,線上交易額只有6400億,線上化率僅9%。
這意味著,絕大部分服務零售的商戶還依賴街邊招牌、熟客介紹,很難被新客發現和信任。尤其對習慣了“消費前查攻略、比價格、看評價”的移動互聯網原住民(尤其是Z世代)來說,幾乎等于主動放棄年輕客流。
不過,結構性的難題,也意味著巨大的機會。誰先破局,誰就能吃到下一波增長的最大紅利。
破局核心在于真正把生意“搬到線上”——不僅是開個鏈接、導個流那么簡單,而是要重構用戶的信任機制與消費體驗。
服務的最大難點,是“看不到、摸不著”。該怎么解決?先讓服務透明化、流程可視化。例如美團“安心學”次卡團購,會把服務環節逐項拆解,讓消費者一眼就能看懂自己買了什么,避免和預期不符。
如今用戶習慣在決策前“做功課”,查攻略、看評價已經成為默認動作。那就將“信任”線上化,美團平臺上積累的海量真實評價,本質上就是一種信譽背書,讓消費者更有信心、也更容易做出選擇。
這“兩板斧”下去,服務供需之間的“錯配”自然會少很多,尤其是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信任感。
先行者已經吃到了紅利。如藤野造型通過視頻展示環境與流程后,到店轉化率顯著提升;青島啤酒博物館引入劇本殺并打通線上預訂后,節假日無需排隊,年創收2億元。
效果已經顯現,美團基于行業趨勢預測:未來五年,服務零售線上化率將迎來大爆發,躍升至25%。16個百分點的增長意味著什么?以當前7萬億市場為基數,將釋放出約1.12萬億的增量市場。
同時,線上化是連鎖化的基石。美團預計,未來五年,300個千店品牌將從這片藍海中誕生。
快生意、慢生意,都能活得好
萬億增量的市場大門已然敞開,線上化、AI的浪潮正席卷服務零售。
但別誤會,這波技術紅利的目標不是顛覆行業本身,更不是搞千篇一律的“流水線”,而是為兩類生意遞上不同的工具——讓追求快速周轉、規模復制的“快生意”跑得更快,也讓倚重獨特手藝、精耕細作的“慢生意”沉淀得更深——無論快慢,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意之道。
對于KTV、健身房、臺球廳這類重資產業態,“快”的核心在于,向時間要增量,充分利用每一分鐘的價值。
想想看,是不是有很多傳統的服務零售生意,被“整塊”時間捆綁,比如,KTV按包夜賣、按摩按套餐走,空置率高。
魅KTV的解法很聰明:按小時甚至自助化銷售,這樣,工作日下午這類閑置時段也能產生真金白銀。
類似的邏輯還催生了自助經濟的爆發:只有保潔阿姨值守的自助棋牌室、24小時營業的自助臺球廳、無人值守的健身房……它們本質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把原本閑置的服務供給和碎片化需求精準匹配,讓資產利用率最大化。
如何把寶貴的“人力”用在刀刃上,是快生意的另一個核心命題。
這時,AI就派上了用場。美團推出的AI數字員工,像“客服專員”、“排班專員”、“生意店長”、“運營專員”,就是為這類生意量身定制的“加速器”。
藤野造型近千家門店的龐大體量,接入美團的AI“幫預約”后,今年“二月二”這種理發高峰日,預約量周同比暴漲270%。這省下的不僅是前臺時間,更是規避了潛在的客戶流失風險。
AI客服專員更是個“夜貓子”,5萬家教育機構接入后深夜咨詢秒級響應,夜間留咨率暴漲40%;顧家家居2000多個線上店鋪全天候靠AI接待,留資率漲了20%。
這背后的邏輯很清晰:讓AI搞定“重復勞動”,釋放人力去創造真正差異化的服務價值。“時間碎片化”疊加“人力高效化”,這是“快生意”的核心競爭力。
服務零售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源于那些無法被機器完全替代的“手藝”和“溫度”,即“慢生意”。
過去,手藝的價值被鎖在線下,手藝人換個地方就得從頭再來。現在,平臺正讓這些“手藝”變成可積累、可流通、甚至可溢價的“數字資產”。美團為美甲師、發型師、陶藝師等手藝人搭建的“線上檔案”,就有很多鮮活的例子。
來自深圳藤野造型的發型師湯尼,2019年入駐美團手藝人板塊后,持續“曬”作品、攢評價,他的“數字名片”吸引了眾多慕名消費者,月收入也隨之突破了5萬元。
即使是“慢生意”,適度標準化也能放大價值。足療領域的“巨無霸”鄭遠元,其擁有近9000家門店的核心武器之一,就是把看似“非標”的足部護理,做到極致標準化:從服務流程到技師話術,全部規范化,甚至建立了自有培訓學校確保全國服務的一致性。
在這個過程中,美團提供的線上展示、評價體系和精準流量,成為鄭遠元將標準化服務觸達更廣用戶、特別是中低線市場(近3年月交易用戶年復合增長率超80%)的高效通道。
這印證了慢生意的核心:通過“手藝可視化”和“口碑資產化”,把手藝變成看得見、傳得開的品牌價值。當手藝脫離地域束縛成為流通資產,小微創業和特色業態的成長門檻就進一步被拉低了。
平臺角色:不只是連接,而是成就“人”
無論是幫快生意“擠”時間,還是幫慢生意“攢”手藝,美團在服務零售這盤大棋里的角色越來越清晰——它依托630萬商戶、沉淀50億訂單、深耕200多個細分行業,想做的是行業的“水電煤”。它一方面提升服務透明度、標準化流程,幫商家更好接住流量;另一方面,通過用戶評價體系、算法匹配機制,讓用戶少踩坑。
當商品消費的熱潮逐漸平緩,服務零售的價值正在放大:對消費者而言,它是30分鐘生活圈內觸手可及的即時滿足感;對千千萬萬的手藝人和創業者來說,它是低門檻就業與擴張的新通路;對中國經濟而言,它是關乎實實在在的民生就業和消費升級的確定性力量。
技術不是目的,而是讓“人”更好地被看見。AI數字員工也好,手藝人檔案也罷,本質都是為了讓服務變得更可及——無論是提供服務的商家和手藝人,還是享受服務的消費者,在這個7萬億的大生態里,更高效地連接,更愉悅地交互,更體面地賺錢,更便利地生活。
這才是服務零售最動人的地方,它不是一場冷冰冰的效率革命,而是關于“人”的溫暖生意,也是它未來十年持續增長的底層邏輯。
*題圖及文中配圖來源于Unsplas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