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一則關于五臺山和尚扔大米的事件在網絡上傳播的沸沸揚揚,誰都沒有想到,一個和尚竟然能夠做出如此惡劣的事情。
隨著輿論的發酵,五臺山官方對此做出了回應,扔大米的和尚丟了鐵飯碗,與此同時,不少網友也揭露了寺廟的另一面。
那么,這件事情具體是怎么回事?
涉事僧人
供米風波背后的信仰裂痕
“施主一粒米,重若須彌山”,這是佛教中用來教化僧眾珍惜供奉、感恩眾生的偈語,它本是出家人自我警醒的標尺,卻在五臺山演教寺的扔米事件中,被現實狠狠地撕碎。
一對年邁老人肩扛新米千里迢迢來到佛教圣地供奉,卻遭遇了一場難以言說的羞辱,他們的虔誠被打量,他們的供品被嫌棄,他們的信仰被無情地扔出殿門。
這并非只是一個動作上的粗魯,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踐踏,一次對信仰純凈性的公開否定。
涉事僧人
事件發生于2024年6月22日五臺山風景區的演教寺內,該寺作為五臺山佛教活動場所之一,日常接待大量游客與香客。
事發當天,有一名信眾攜帶大米數袋前往演教寺,意圖將其供奉至天王殿內佛前,此舉源自民間信仰中“送米功德”的說法,即通過供奉糧食積善積德、福佑家人。
雖然演教寺并未明確設立此類供奉方式,但相關習俗在部分地區寺廟中確實存在。
老人
該名信眾未事先詢問相關流程,便自行將大米傾倒于佛像前,意圖供奉,過程中未受到工作人員或僧人及時引導。
在其傾倒大米的過程中,寺中一位僧人迅速出現,對該行為表示強烈不滿,據現場視頻畫面顯示,該僧人語氣激烈、情緒明顯激動。
并使用了諸如“你不要亂倒米,誰讓你放的”等語言,態度被指缺乏耐心與尊重,甚至有驅趕意味。
涉事僧人
圍觀群眾在此過程中錄制視頻,畫面中可見,信眾神情尷尬,尤其是放米的老人,手足無措,就像是做錯事情的孩子一般。
隨后,事情在社交平臺被廣泛傳播,更是有網友爆料出了其他事情。
網友集體爆料寺廟怪象
在事件發酵之后,社交平臺上迅速涌現大量爆料,揭露了不少佛門場所日常運作中的扭曲現實。
在網友爆料中,最具爭議的是“差別對待”現象,一些信眾指出,僧人對于主動捐資的施主往往態度熱情、笑臉相迎,而對于拍照、錄像者則表現出明顯不滿。
甚至主動干涉或怒視,這種態度差異在信眾看來,是佛門精神“出世”價值的倒塌。
佛門本應一視同仁,但現實卻是“帶財而來者得尊重,無財無物者遭冷眼”,削弱了信仰的純粹性。
被扔掉的大米
多位網友提到,他們在不同寺廟供奉水果、糕點時被指定必須供某種“規定水果”,而供品結束后這些物品卻并未按儀規處理,而是被僧人或寺院內部人員私自食用或拿走。
雖然供品使用在教義上并無強制規范,但整個過程的不透明與強行干預,讓信眾感受到“被消費”的不適。
對此,五臺山做出了回應。
公開是第一步
在持續的網絡熱議之下,官方調查終于于7月2日公布處理結果,對6月22日發生于五臺山演教寺的扔米事件予以確認。
調查明確指出,視頻內容屬實,并非捏造,信眾確實因不熟悉內部規則而在天王殿供米,但這并不構成被粗暴對待的正當理由。
官方態度較為明確,管理上有瑕疵,行為上有越界,必須依法依紀嚴肅處理。
處理結果
涉事僧人“釋某道”被實施“起單離寺”處分,即逐出寺門,并遣返回原籍,這一處理方式雖屬宗教界內部紀律,但對外界而言已具有足夠的象征意義。
同時,演教寺主要負責人亦被通報批評,強調其未能妥善履行信眾接待與僧人管理職責。
此舉傳遞出官方對佛教圣地規范運作的嚴肅態度,也為公眾關切提供了初步回應。
網友爆料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中曾一度出現混淆視聽的行為,有人冒充僧人徒弟“劉某某”在網絡平臺發布言論為其辯解,試圖掩蓋事實、平息爭議。
這一行為經由調查被證偽,不僅未能挽回影響,反而進一步加劇外界對寺廟系統內部亂象的關注。
通過此事件,可以看出在高度信息化社會中,任何封閉系統的異常行為都可能在瞬間被公共輿論撕開裂口。
網友評論
制度困境
“佛門圣地”的崇高形象正被現實中越來越普遍的“市場邏輯”侵蝕,五臺山并非特例。
僧人群體也逐漸被裹挾進這種邏輯之中,過去講究苦修與持戒,如今則不乏“駐寺法師”以高端形象示人,或成為某些營利項目的代言人。
甚至出現部分僧人依托寺院身份謀取現實資源,如居住高檔社區、駕駛豪車、參與高端飯局等現象。
網友爆料
宗教角色的“世俗化”已不是隱憂,而是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轉變。
五臺山事件之所以引發如此劇烈的輿論反應,關鍵不在于釋某道的個別行為有多惡劣,而在于那一刻宗教應有的溫和、體恤與教化功能被徹底撤退。
如果當日僧人并未呵斥,而是耐心解釋天王殿的規則,即便最終仍不予受供,信眾亦可接受。這場風波,或許就此化解,可惜事實并非如此。
網友評論
這引出了更重要的問題:宗教場所的管理,不僅要守規矩,更要守人心,當管理者只記住了“制度”,卻忘卻了“慈悲”,宗教便難以維系它的倫理根基。
信眾并不期待每一位僧人都是圣賢,但至少應表現出基本的尊重與教義上的自覺,而不是冷漠與權威口吻。
信仰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可托付情感與愿望的精神容器,但當前的信仰空間,常被視為消費市場、媒體熱點乃至權力運作場地。
網絡圖片
這與其本源屬性相去甚遠,未來的宗教治理,應回歸“清凈慈悲”,以修行為本、以教義為核,不為流量所擾,不為資本所誘。
只有如此,宗教場所才能真正成為信眾心靈的凈土,而非社會矛盾的引爆點,成為敬仰的對象,而不是熱搜的素材。
結語
或者老人能夠拿出來的那袋米就是家中最好的東西,卻被隨意扔在地上,實在是令人心痛。
此事件也給所有僧人都提了個醒,只有回歸修行本質,才能換來真正的尊重。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界面新聞2025-07-02山西五臺山回應演教寺僧人扔大米:涉事僧人已離山
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