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實話,特朗普這次回到白宮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北約峰會上直接甩出了5%軍費這個"重磅炸彈"。
誰能想到,日韓兩國領導人直接來了個集體"請假",德國更是罕見地拒絕在聲明里提中國,歐洲各國對軍費要求都炸開了鍋。
這些傳統鐵桿盟友咋突然都不聽話了?這場看似風光的峰會背后到底藏著啥樣的分裂危機?
作者-k
5%軍費要求引爆的"盟友叛亂"
5%!這個數字一出口,整個會場的氣氛瞬間凝固了。特朗普站在講臺上,眼珠子都快黏在那些歐洲領導人臉上了,仿佛在說"我看你們誰敢說不"。可現實就是這么打臉,西班牙首相當場就不干了,直接拍桌子說"這是不必要的支出"。
說實話,看到這一幕,你就知道北約內部的矛盾有多深。目前大部分北約國家的軍費支出剛剛達到GDP的2%標準,有些國家甚至連這個底線都夠不著。現在特朗普張口就要5%,這不是要命嗎?以西班牙為例,如果真按這個標準來,他們每年得額外掏出600多億歐元,這錢從哪兒來?砍教育?砍醫療?還是砍養老金?
更要命的是,加拿大總理坐在那兒臉都綠了。加拿大現在的軍費支出只占GDP的1.3%,要達到5%簡直是天方夜譚。有媒體粗略算了一筆賬,如果加拿大真要滿足特朗普的要求,軍費開支得從現在的230億加元飆升到880億加元,幾乎是現在的四倍。這樣的數字,別說加拿大民眾不答應,就連他們的國會都得炸鍋。
而這,只是這場"盟友風暴"的開始。
德國這次真的"變臉"了
德國的態度轉變,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默茨之前對華態度有多強硬,現在的轉彎就有多急。就像開車突然掉頭,把后面的鷹派都閃了個趔趄。
有意思的是,這次北約32國聯合聲明里,中國兩個字竟然消失得無影無蹤。要知道,去年華盛頓峰會上,北約對中國可是"大書特書",各種抹黑言論滿天飛。今年呢?干干凈凈,一個字都沒提。據消息人士透露,德國在閉門會議上堅決反對將中國寫入聲明,甚至威脅要退出起草小組。
這變臉背后,沒有那么多主意,全是生意。德國汽車巨頭寶馬、奔馳離不開中國市場,去年在華銷量分別達到72萬輛和66萬輛,占其全球銷量的30%以上。化工巨頭巴斯夫更是直接在中國湛江投資100億美元建廠,這要是關系搞僵了,那可是真金白銀的損失。
更別提新能源領域,德國在電池技術上已經落后中國一大截,現在正指望著跟中國企業合作來追趕。大眾汽車CEO迪斯前不久還公開表示,"沒有中國市場,就沒有大眾的未來"。在這種情況下,讓德國在聯合聲明里對中國指手畫腳?那不是自己砸自己的飯碗嗎?
德國都這樣了,其他歐洲國家還會遠嗎?
日韓這次真的"翻臉"了
果然,亞太那邊也出了狀況。老實說,日韓這兩位新領導人夠膽,竟然敢給美國來個集體缺席。
日本首相石破茂和韓國總統李在明的"請假理由"聽起來都很官方:國內事務繁忙、中東局勢緊張。但明眼人都知道,這就是心照不宣的抗議。要知道,他們的前任岸田文雄和尹錫悅,那可是爭著搶著要參加北約活動,恨不得把北約會議開到首爾和東京去。
經濟賬算得最清楚。韓國90%的稀土要從中國進口,這要是斷了,從半導體到新能源車,整個產業鏈都得癱瘓。三星和SK海力士的芯片工廠,沒有中國的稀土材料,就是一堆廢鐵。日本的豐田、本田在電動車賽道上本來就慢了半拍,現在正指望著跟中國電池廠合資續命,比亞迪、寧德時代的技術,他們哪個不眼紅?
更現實的是,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優先"還記憶猶新。對日韓加征的鋼鋁關稅,就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打醒了他們。美國說翻臉就翻臉,哪有什么永遠的盟友?反倒是中國,雖然偶有摩擦,但經濟合作從來沒斷過。日本悄悄放寬了中國游客簽證,韓國也減少了對中國的公開批評,這些看似微小的動作,其實都是在復雜棋局中為自己挪出一個更安全的位置。
看來,不只是歐洲在重新考慮站隊問題。
美國霸權的"錢包困境"
所有這些反常現象,說白了就是一個問題:美國還能不能"一呼百應"?
我覺得,美國這次真的是"既要又要還要"。一方面想要盟友掏更多錢維持北約,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在經濟上給盟友實質性好處。特朗普的邏輯很簡單:你們享受了美國的安全保護,就該付保護費。問題是,盟友們也不傻,憑什么要為美國的軍工復合體買單?
更尷尬的是,美國自己也在打算盤。中東的火燒得比誰都旺,以色列和伊朗的局勢像個火藥桶,隨時可能炸掉美軍在中東的基地。這時候在亞太再開一條戰線,無異于自己給自己放血。華盛頓的戰略家們心里清楚,如果北約聲明惹毛了中國,人家在稀土或者貿易上隨便動個手指頭,就可能讓美國在印太的布局瞬間泡湯。
從國內政治看,特朗普的支持率正需要"外交勝利"來輸血。默許北約刪掉涉華內容,對內可以吹噓自己掌控著盟友,對外又能避免被政敵攻擊"對華軟弱",一舉兩得。貿易戰打了七年,中國的產業鏈比想象的硬得多,眼看90天關稅暫停期就要到了,美國比誰都希望能談出點什么來穩住經濟。
盟友們的心思明擺著:誰還愿意當冤大頭?這樣的變局,恐怕連特朗普自己都沒想到。
結語
軍費爭議只是表象,真正的問題是美國還能不能"一呼百應"。說句心里話,傳統盟友體系正在悄悄"變味",從鐵桿追隨變成了精明算計。美國想要維持老大地位,盟友們想要自主選擇,這個矛盾咋解?
每分鐘燒掉120萬歐元換來的"沉默",最終只在聲明里玩了個文字游戲。這沉默不是善意,而是西方統一戰線內部傳來的龜裂聲。當經濟利益和政治立場發生沖突時,錢包往往比口號更誠實。
你覺得北約這樣下去還能撐多久?歡迎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