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阮占江 帥標 通訊員 方磊
唐洞街道位于湖南郴州資興市中心城區,轄區面積153.9平方公里,人口15萬,下轄13個社區、11個村。作為城鄉結合、工礦企業集中的區域,社會治理面臨復雜挑戰。近年來,唐洞街道創新推行“一站響應”機制,以“平安防護”為基礎,聚焦矛盾化解、風險防控、民生服務,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在街道的積極實踐下,資興市連續19年獲評“全省平安縣市區”,并三度摘得全國綜治“長安杯”榮譽,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基層實踐提供了生動樣本。
把握“三個環節” 注重實戰運行效果
一站受理。打造集人民調解、信訪接待等于一體的綜合受理平臺,實行“一次性告知”制度,落實群眾來訪回執制度,確保訴求登記清晰、響應及時、跟進有力,實現群眾解決問題“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
分類處置。按照信訪法治化、矛盾糾紛調解、困難群眾幫扶救助、公共法律服務、重點對象疏導穩控等五種方式進行分類、分級、分流處置,實現矛盾糾紛“全流程、閉環式”管理,確保各類問題得到專業化、針對性化解。
閉環跟蹤。構建“受理-交辦-督辦-預警-回訪”全鏈條服務體系,動態跟蹤辦理進度,引入滿意度評價機制,確保群眾“帶著問題進門,帶著滿意出門”。綜治中心運行以來,共受理矛盾糾紛284件,成功調處271件,調處率95.4%。信訪案件同比下降34.6%。
健全“三大機制” 提升風險防范能力
風險感知機制。依托街道站所梳理、綜治中心受理、上級交辦反饋三大渠道,延伸觸角,構建立體風險感知體系,推動防控關口前移,實現風險主動摸排、實時感知、動態掌握。
研判分析機制。堅持“周摸排梳理、半月分析研判、月跟蹤處置”三頻調度機制,為重點涉穩事項建檔立卷,實施專項調度精準破題,全域統籌系統施策,做到風險抓早抓小。
協同處置機制。發揮綜治中心“聯動受理、綜合研判、分流指派、協調督辦、預警處置”五大核心功能,構建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協同治理體系,確保問題及時反饋、協作無縫銜接、處置精準高效。綜治中心感知研判和聯動處置重大疑難糾紛43件,化解“三失一偏”人員訴求事項3件,中高風險婚戀糾紛14件,連續五年無“民轉刑”案件,重點人群零涉案、命案零發生。
推進“三治融合” 完善基層治理體系
堅持法治護航。深化“一村一法律顧問”“一村一輔警”建設,大力實施農村“法治帶頭人”培訓和普法教育,為村級治理提供法治保障,打通法律服務“最后一公里”。
引入智治賦能。全面運行郴州一站式矛調系統,并依托智慧資興網格系統和智慧城市監控系統,劃分網格108個、布設617個監控探頭,實現組織體系全覆蓋、治安防控無死角。
創新自治疏困。創設“民生老嗲調解工作室”“瑤老倌調解工作室”等本土群眾調解組織,發動群眾力量,全面推動矛盾糾紛化解,“民生老嗲”典型經驗獲法治網全國推介。街道連續八年入選郴州市經濟發展“十強”“十快”鄉鎮(街道),綜合績效評估長期位居郴州市前列。
綜治中心的實踐表明,“不怕群眾無素質,就怕群眾無組織”是唐洞街道基層治理的重要經驗。該街道以綜治中心為樞紐,織密基層治理“組織網”,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管理機制,將潛在風險和分散訴求納入有序響應框架,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服務、從無序表達到有序協商的轉變。
在實踐中,唐洞街道深刻認識到“群眾靠發動,發動靠活動”的治理規律。綜治中心聯合婦聯、共青團、小區物業等單位,以網格為單位開展書畫、讀書、文娛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有效宣傳政策法規、收集社情民意、化解鄰里矛盾、密切干群關系。
始終踐行“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工作理念,唐洞街道通過組建義務調解室、志愿者協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廣泛發動群眾參與群防群治,不斷增強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充分激活了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下一步,唐洞街道將繼續深化“楓橋經驗”的本地化實踐,進一步做實做細群眾服務工作,努力將綜治中心打造成為民服務的“連心橋”、矛盾化解的“終點站”和治理提效的“新引擎”,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再上新臺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