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別人做別人,不去越界打擾他的平靜,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設(shè)想一下:
經(jīng)過緊張而忙碌的工作學習,你早已饑腸轆轆。好不容易等到飯點,當你以最快的速度沖到食堂打好飯,正準備美美地飽餐一頓時——
你的身邊突然竄出來一群人。
他們圍著你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像在欣賞工藝品一樣。
等他們找好角度、站對位置,再急忙取出手機、攝像機,“咔咔”拍下你吃飯的過程。這邊拍完,那邊馬上編輯配文發(fā)布到網(wǎng)絡(luò)平臺。
如此無禮的行為,是不是氣得你火冒三丈?
令人唏噓的是,這樣的情景并不是想象,而是近期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幕。
事情的主角,正是6天吸粉2415萬的北京大學數(shù)學科學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韋東奕。
幾天前,一段韋東奕在食堂就餐被多名路人圍觀拍攝的視頻,在網(wǎng)上引發(fā)各界關(guān)注。
,時長00:15
視頻里,正在吃飯的韋東奕被不少圍觀者近身拍照、合影。很多人不光拍,還問身邊人“拍到了嗎”……
反觀韋東奕,照舊專心吃飯,恨不得在腦門上貼上“與我無關(guān)”幾個字。
不知道韋東奕會不會覺得煩,但看到視頻的人,無不覺得壓抑、窒息。
很多網(wǎng)友看不下去了,替韋東奕打抱不平:
“偷拍別人,影響別人生活真是沒有邊界感。”
“問過人家同意了嗎?就這樣圍著人家拍?”
這些人的行為,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韋東奕的正常生活。
可悲的是,很多人對此毫無認知,甚至覺得“越界行為”理所當然。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的一句話:
- “懸崖的邊界很清楚,所以我們不會靠得太近;但是水的邊界比較模糊,所以經(jīng)常會淹死人。”
自然界里,不清晰的邊界就像一個陷阱,常常殺人于無形。
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模糊的邊界感只會給人帶來困擾,造成誤解和傷害。
01
所有突如其來的打擾,都是越界
這樣令人窒息的“圍觀”事件,并不是第一次發(fā)生。
去年9月12日,奧運冠軍全紅嬋結(jié)束巴黎之旅后,回到闊別兩年的老家。
沒想到,奧運會都結(jié)束一個多月了,依舊有絡(luò)繹不絕的人前往她的老家打卡圍觀。
有人架起手機做直播,邊播邊要求網(wǎng)友打賞,吵吵鬧鬧直到深夜;
有人在街邊擺攤,賣起冷飲、本地小吃和“嬋寶同款”的墨鏡;
更夸張的是,航拍無人機,竟然出現(xiàn)在全紅嬋爺爺?shù)姆课萆厦妗?/p>
反正,只要全紅嬋出現(xiàn)在公共場合,不管是在家門口、水果攤,還是在商場,都會有人拍下她的視頻傳到網(wǎng)上。
盡管,全紅嬋及家人曾多次發(fā)布視頻感謝前來“關(guān)心”她的游客,并“喊話”大家務(wù)必理性打卡。
然而,看熱鬧的人,依舊不消停。
退一步講,如果是真心支持全紅嬋,并希望她日后繼續(xù)為國爭光,斷然不會如此越界、打擾人家的正常生活。
說白了,大部分圍觀的人,只是在無底線地追逐流量,妄想靠“蹭”全紅嬋的名氣,借機為自己拉流量罷了。
他們想的是,這“潑天的富貴”,不蹭就太可惜了。
這種毫無邊界感的“關(guān)心”,不是愛,是喬裝打扮后的自私。
如果你身邊圍繞著這樣的人,是不是很可怕?
“愛你”“為你好”的名義,突然接近你,為你“出謀劃策”,甘當靈魂導師。
看起來,他們打著
實際上,他們越界的行為,只令你感到進退維谷,左右為難。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則帖子,挺有意思。
帖主說,自己有天心情很好,于是發(fā)了條朋友圈曬照片。
沒過多久,帖主之前部門的一個學姐突然給她發(fā)了條評論:“我覺得你下次可以試試柔和一點的眼珠子,你顴骨比較突出,戴全黑的有點像是在瞪人。”
事實上,這個學姐和帖主有三四年都沒說過話,算不上熟悉。她突然這樣評論,讓帖主感覺很尷尬,不知道該怎么回。
的確。
只看評論內(nèi)容,其實就是一個熟人好心的建議。
究其本質(zhì),卻是一個陌生人突然且莫名其妙地越界。
三年零互動,一上來就教人戴美瞳?
卡耐基說:
“所有的人際矛盾,幾乎都源于一方或雙方越過了那條看不見的線。”
人與人交往,心里都橫亙著一條看不見的心理邊界。
這條界限雖然無形,可一旦別人不打招呼就跨過去,只會讓人感到厭惡、憤怒,進而主動遠離。
閑雜事不過問,私生活不干涉,保持恰到好處的邊界感,是為人處世的基本修養(yǎng)。
02
邊界感,人際交往中的“度量衡”
說到邊界感,我想起德國文學史上有名的兩個人:歌德和席勒。
1794年,在魏瑪?shù)囊粓鰧W術(shù)講座上,45歲的歌德與35歲的席勒相遇、相識。
彼時,德國正處于封建割據(jù)向啟蒙思想過渡的動蕩期,歌德性格沉穩(wěn),創(chuàng)作風格偏向于現(xiàn)實主義;而席勒則充滿激情,創(chuàng)作風格更加浪漫主義。
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創(chuàng)作風格,并沒有拉開二人的距離。相反,他們很快成為摯友。
1797年,歌德創(chuàng)作《浮士德》時遇到一些瓶頸。
他在給席勒的信中痛苦地寫道:
“梅菲斯特的冷笑總讓我覺得蒼白,仿佛是用理性拼湊的傀儡,缺乏生命的灼熱。”
席勒當晚便回信,他以《審美教育書簡》中的觀點切入:
“魔鬼的魅力恰在于他是人性陰影的具現(xiàn),為何不賦予他對啟蒙理性的嘲諷?”
這段話觸發(fā)了歌德的靈感。
在現(xiàn)存的《浮士德》手稿中,1798 年前后的修改明顯加強了梅菲斯特的哲學思辨性,例如“我是永遠否定的精靈”一段,正是將席勒關(guān)于“人性分裂”的理論轉(zhuǎn)化為文學形象。
但席勒從不過度介入:當歌德在1800 年猶豫是否讓格蕾琴之死過于慘烈時,席勒僅以但丁《神曲》中的悲憫為例啟發(fā),讓歌德最終保留了原有的悲劇張力。
同樣,席勒在創(chuàng)作《威廉·退爾》時,歌德也尊重他的創(chuàng)作選擇,只是在適當?shù)臅r候提出一些建設(shè)性的意見。
歌德和席勒的友誼之所以能夠長久維持,正是因為他們懂得在人際交往中保持邊界感,用尊重作為“度量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空間,只有尊重對方的邊界,才能讓彼此的關(guān)系更加健康、穩(wěn)定。
越界而不自知,則會讓一段關(guān)系毀于無形。
放眼我們的周圍,經(jīng)常有這樣的人。
他們明明跟自己不熟,卻總愛問一些很私人的問題,比如“你的工資是多少啊?你怎么還沒找對象呀?”
更有甚者,會堂而皇之地讓你幫一些你不方便幫的忙,美其名曰“拉近關(guān)系”。
結(jié)果關(guān)系沒拉近,人倒更生疏了。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說:“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在人際交往中,有邊界感的人總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
他們出言有尺、行為有度,懂得尊重彼此的個性與愛好,從不輕易拿自己的度量衡丈量別人的分寸。
懂得人和人之間的邊界,能對自己負起全責,是走向成熟的必修課。
03
不越界,是成年人的頂級情商
看過一部電影《觸不可及》,對主人公德里斯印象深刻。
德里斯是一個來自底層社會的黑人青年,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成了白人菲利普的護工。
菲利普因為一場意外事故而癱瘓在床,失去了自理能力。
在與菲利普相處的過程中,德里斯始終保持著適當?shù)倪吔纭?/p>
給菲利普穿衣服時,德里斯從不用“您需要幫忙”這類命令句式,而是拍拍輪椅扶手:“來,搭把手,左邊先過。”
幫他擦拭身體時,德里斯會哼著歌曲轉(zhuǎn)移菲利普的注意力。
每周三是菲利普收私人信件的日子。德里斯會把郵差送來的牛皮紙袋放在書桌中央,故意背對桌子整理花瓶,用口哨聲蓋住拆信的窸窣聲。
有次信封滑落露出一張泛黃的老照片,那是菲利普事故前跳傘的留影。他彎腰撿起時,刻意閉著一只眼,說:“單眼瞧人顯立體,您這張能當明信片賣。”
他不會隨意翻看菲利普的私人信件和物品,不會干涉菲利普的生活選擇和決定,更不會對菲利普的身體狀況表現(xiàn)出過多的關(guān)注和好奇。
他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樂觀和幽默給菲利普帶來快樂。
有一次,菲利普的前女友來看望他,德里斯很自覺地離開了房間,給他們留出了私人空間。
還有一次,菲利普因為情緒低落而發(fā)脾氣,德里斯也沒有生氣或抱怨,而是靜靜地陪伴在他身邊,等待他情緒平復。
德里斯的不越界行為,讓菲利普感受到了真正的尊重和尊嚴。
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也從最初的雇傭關(guān)系,逐漸發(fā)展成了一種深厚的友誼。
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說:
- “每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都有特定的秩序,建立心理邊界并不是自私,而是讓你的事情歸你,我的事情歸我。”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與家人、朋友還是同事相處,都需要保持一定的邊界感。
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間和個人隱私,不隨意打擾他人的生活,不干涉他人的選擇和決定。
如此,我們才能與他人建立起健康、和諧、穩(wěn)定的關(guān)系。
前兩天,《人民日報》發(fā)布了韋東奕被圍觀拍攝的后續(xù)。
北京市網(wǎng)信辦迅速出手,指導抖音、快手、微博等網(wǎng)站平臺依法依規(guī)、從嚴從快處置,累計清理違規(guī)賬號超5000個。
針對自媒體跟拍盯拍、惡意蹭熱行為,網(wǎng)信部門第一時間開展核查,并督導屬地網(wǎng)站平臺全面排查、分類處置。
對于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來說,正能量才是大流量,一味越界侵占他人權(quán)益,不是真正的長久之計,更不利于創(chuàng)作者長遠的發(fā)展。
其實,就像網(wǎng)友說的那樣:
- “對待韋東奕,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去打擾他。”
允許別人做別人,不去越界打擾他的平靜,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