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
嬰兒之哭
文/張二棍
斷臍嬰兒的哭聲,不能用
嚎啕來形容。此哭,是語言
也是行動,更是宣讀唯我獨尊的圣旨
斷奶嬰兒的哭聲,不能用
咬牙切齒來表達。他新生的乳牙
還沒有嘗過,酸甜苦辣的生活
——嬰兒們只是哭啼,不是哭泣,不是哭訴
他們哭著,不分場合,不分晝夜
在哭聲中長大
哭著哭著,就一點點
哭出悲傷,哭出憤怒,哭出了哭笑不得
哭成了一個個,無端淚涌之人
賞析
今天分享的是張二棍的詩《嬰兒之哭》,這是一首內涵深刻的詩,詩人以哭為主題,從第一聲嬰兒的哭到一個無端淚涌之人,這一過程是一個人一生的寫照。嬰兒時期的哭可以看作是身體釋放的某種信號,比如吃喝拉撒之類,詩人細致地劃分不同哭聲所代表的含義,也是概括自己一生的體驗。所以,寫哭,也是在寫詩人自己。從個體到大眾,這聲哭連通了所有人,足夠引起大眾的共情。接下來,具體分析一下此詩。
詩人以嬰兒之哭為引子,寫了斷臍之哭、斷奶之哭,分別指示了不同的意涵。先看斷臍之哭,此哭不是嚎啕大哭,在詩人看來,是嬰兒的語言和行動,如同宣讀圣旨,這就意味深長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如眾星捧月一般,受到全家人的關注和呵護,并且是無微不至的照料,此時的狀態就如皇帝一般。所以,詩人的比喻是準確且妙的。再看斷奶之哭,有著明顯的暗示作用。此時,不是他們咬牙切齒的表達,而是乳牙初嘗生活的酸甜苦辣,一時間難以接受,有了啼哭的表現。
詩人對這一階段的哭有著精細的定義,“嬰兒們只是哭啼,不是哭泣,不是哭訴”“他們哭著,不分場合,不分晝夜/在哭聲中長大”,這是一種純真的體現,他們的哭,不像哭泣那樣帶著明確的悲傷和難過,不像哭訴那樣帶著委屈和心傷,因為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還什么都不懂,如同一張白紙純凈,一切行為都是本能的驅使,是基因自帶的。所以,他們不分場合,不分晝夜,想哭就哭,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他們就是在這樣的哭聲中長大的。而當他們嘗過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后,才真正有了情緒情感的介入,才有了真正的哭泣和哭訴。詩人區分不同類型的哭,就是在暗示一個人的成長之路。
最后三行,詩人將哭這一主題不斷升華,哭出悲傷,哭出憤怒,哭笑不得,哭成淚涌之人,這四種哭是對現實的生動刻畫,詩人仿佛在以哭作畫,如放電影一般連展。先說說悲傷和憤怒,這是情緒的直接表達,用哭來直接抒發情緒。而哭笑不得,是極具張力的情緒狀態,仿佛被矛盾拉扯,想發笑又泛著無奈,所包含的生命體驗是混合的。而無端淚涌,就是沒有緣由地哭起來,這是一種隱忍后的自動發泄,是隱藏著生命創傷的,代表著心理的傷害。這幾種哭準確反映了人生的不同階段。悲傷憤怒代表著青年時代,哭笑不得代表著中年時代,無端淚涌則代表了老年時代。
詩人以哭觀照整個人生,詩歌書寫的角度相當獨特,貼近生活,貼近真實,生動且深刻的反映了現實中的每個人。這首詩的成功源于詩人對現實的準確把握和體驗。讀者很容易就從文字中領悟背后的意義。詩歌是對生存生命的揭示,在這首詩中體現得再明顯不過。詩人的語言如同催眠,將讀者引入一個個場景和畫面中,感受最真實的自我,這也是自我觀照的好方法,此詩的書寫,意義是深遠的,放在不同時代,都會有相同的功效。
拋磚引玉,就詩論詩,以寫代學,至此,就結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歡迎評論區交流。
詩人簡介
張二棍,本名張常春,山西人。曾獲《詩刊》年度青年詩人獎、華文青年詩人獎、李杜青年詩人獎、 《詩歌周刊》年度詩人等,參加第 31 屆青春詩會,2017 年度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現為山西文學院簽約作家,出版有詩集《曠野》《入林記》 等。
往期詩評
格命草
格命草,自稱詩者,讀睡詩社創辦人,《讀睡詩選》主編,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主編出版詩集《讀睡詩選之春暖花開》《讀睡詩選之草長鶯飛》,目前選評經典詩歌,名人名詩600余首,《格命草詩評(一)(二)(三)(四)(五) (六)》已完成,詩評系列叢書正在持續創作中。付費評詩,付費寫詩評集,付費推廣詩歌,個人詩集出版,可加格命草微信: gemingcaoa 詳談)。
關注格命草,一起讀經典
格命草主編出版詩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