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又將迎來一場意義非凡的閱兵。80年前的這一天,中國正式宣布抗戰勝利,全民歡慶。
但不少人一直有個疑問:日本是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的,那為什么我們每年紀念的勝利日,卻是9月3日?這個日期到底是怎么定下來的?
8月15日的文字游戲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了一份所謂的"投降詔書"。但你仔細聽聽這份詔書的內容,就會發現日本人玩的套路有多深。
整篇詔書通篇沒有出現"投降"、"戰敗"、"失敗"這些詞,反而用了"終戰"這個模糊詞匯。更離譜的是,詔書里居然說什么"為了拯救人類文明"、"共度時艱",好像他們是為了世界和平才停戰的。這哪里是投降啊,分明就是在給自己貼金!
這份詔書最關鍵的問題是,它根本沒有命令日軍立即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一個真正的投降詔書,不應該第一時間命令軍隊停火嗎?但日本沒有,他們還在打著小算盤,想著能不能再拖一拖,看看有沒有轉機。
這種文字游戲背后藏著日本的政治考量。天皇制度在日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直接承認"戰敗"、"投降",那就等于承認天皇的決策失誤,這會動搖整個天皇制的根基。所以他們寧可玩文字游戲,也要維護天皇的"圣明"形象。
8月15日詔書播出后,中國戰場上的日軍并沒有立即停止抵抗,局部戰斗還在繼續。直到8月21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才正式下達停戰命令,這中間整整拖了6天!這6天里,還有多少中國士兵在流血犧牲?
同盟國領導人聽到這份詔書后都懵了。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艾德禮、蘇聯領導人斯大林都在各自國家宣布"日本投降",結果日本這邊卻在玩文字游戲。
杜魯門甚至在白宮發表聲明說:"日本已經投降了!"但日本的詔書內容傳來后,盟國領導人都意識到日本在耍滑頭。
這種做法讓當時的中國軍民特別憤怒。好不容易盼來了勝利的曙光,結果日本還在那里裝模作樣,不肯低頭認罪。很多前線的中國將士都在問:這到底算不算投降?我們還要不要繼續打?這種不確定性讓剛剛看到希望的中國人民心情復雜。
9月2日的真相時刻
日本的小聰明很快就被識破了。面對蘇聯8月8日對日宣戰、蘇軍迅速摧毀關東軍的現實,以及美國兩顆原子彈的震懾,日本再也玩不下去了。
8月6日廣島原爆,死亡人數約14萬;8月9日長崎原爆,死亡人數約7萬。這兩顆原子彈徹底打破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幻想。
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150萬蘇軍分三路猛攻東北,號稱"皇軍之花"的關東軍在短短幾天內就被打得稀巴爛。
面對這種局面,日本高層內部也出現了分歧。主戰派還想負隅頑抗,但主和派已經意識到大勢已去。天皇本人也害怕了,擔心如果繼續打下去,不僅日本本土會被徹底摧毀,連天皇制都保不住。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在東京灣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日本被迫舉行正式的無條件投降儀式。
這次,日本天皇不得不簽署第二份詔書,而且這份詔書里明確使用了"降伏"這個詞,還連用了兩次。"降伏"在日語里就是投降的意思,沒有任何模糊空間。
這次的投降儀式規格相當高,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主持,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美國代表尼米茲上將、英國代表福萊塞上將等九個同盟國代表都在場見證。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和軍部在投降書上簽字。
日本代表在簽字時神情沮喪,重光葵甚至因為假腿行動不便,上船時還摔了一跤。而同盟國代表們則是一臉嚴肅,畢竟這是歷史性的時刻,馬虎不得。整個儀式持續了23分鐘,但這23分鐘卻標志著長達14年抗日戰爭的正式結束。
從法律角度來說,只有這份白紙黑字、蓋章簽名的投降書才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8月15日的那份"終戰詔書"在國際法上根本站不住腳,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停戰意向聲明。正因為如此,國際社會普遍認為9月2日才是日本正式投降的日期。
但即便到了這個時候,日本還在繼續他們的政治操作。簽署投降書后,日本官方在很長時間里都刻意淡化這份文件的存在,反而大力宣傳8月15日的"終戰敘事"。他們想讓世人忘記"投降"這個事實,只記住"終戰"這個相對體面的說法。
9月3日的人民選擇
那為什么我們的紀念日是9月3日而不是9月2日呢?這里面有兩個關鍵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信息傳遞需要時間。1945年的中國,沒有互聯網,沒有實時新聞,消息主要靠報紙和電臺。
9月2日投降儀式舉行時,國內大部分老百姓根本不知道這事。當時的通訊條件很落后,從東京灣傳回中國的消息需要通過電報中轉,再由新聞機構整理發布。
經歷了14年抗戰的中國人民已經被"假消息"傷過太多次了。抗戰期間,經常有傳言說日軍要撤退了,和平即將到來,結果往往是虛驚一場,日軍又卷土重來。
比如1944年,就曾經傳出過"日軍即將全面撤退"的消息,結果不久后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戰役,給中國軍民造成了巨大損失。
所以大家都學聰明了,等消息徹底確認了再慶祝,免得空歡喜一場。這種謹慎是有道理的,畢竟戰爭的傷痛太深了,沒人愿意再次經歷從希望到失望的打擊。
9月3日這一天,當投降的消息徹底確認后,全中國都沸騰了。
重慶作為當時的陪都,街頭巷尾張燈結彩,人們自發走上街頭游行慶祝,舞龍舞獅、放鞭炮,那場面比過年還熱鬧。據當時的《大公報》記載,重慶主要街道上擠滿了慶祝的人群,連交通都癱瘓了。
國民政府也順應民意,下令全國放假3天慶祝勝利。蔣介石發表了勝利講話,全國各地都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在上海,南京路上人山人海,商店紛紛掛起了慶祝標語;在北平,故宮前廣場聚集了數萬民眾,大家齊聲高唱《義勇軍進行曲》。
可以說,9月3日這個日期是中國人民用歡呼聲"投票"選出來的勝利紀念日。這個選擇的象征意義也很深刻。9月3日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節點,更代表了中國人民對"徹底勝利"的集體認同。
相比日本8月15日那個模糊的"終戰",中國人民選擇了9月3日這個明確的"勝利日",這本身就是對日本文字游戲的有力回應。
后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個選擇的正確性。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將9月3日確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確認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就連著名的"九三學社",也是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才取的名字。
今年9月3日,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即將在天安門廣場舉行。80年過去了,我們紀念這個日子,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讓"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永遠警醒后人。
畢竟,只有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